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是常见慢性气道疾病,发病涉及气道炎症、遗传、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肺功能及影像学等,治疗需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长期管理包括病情监测和康复锻炼,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气道炎症是关键,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参与其中,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痉挛。遗传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因素如过敏原(花粉、尘螨等)、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疾病发作。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咳嗽:长期慢性咳嗽是常见症状,在病情发作时咳嗽可能加重,可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
喘息:发作时可听到明显的喘息声,是由于气道痉挛导致气流受限引起。
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可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上楼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后突然出现喘息发作,咳嗽症状相对明显,由于儿童气道较狭窄,喘息声可能更为响亮,且可能因呼吸困难影响进食和睡眠。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成年人:成年人症状相对更具个体差异,有家族病史的成年人可能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较早发病,症状表现为典型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在接触已知过敏原后症状往往更易诱发。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可能更为突出,且恢复相对较慢,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等,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史。
2.体格检查: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等异常呼吸音。
3.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期可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EV/FVC(用力肺活量)比值降低等通气功能障碍表现。
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若结果为阳性,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有助于诊断。
支气管舒张试验:通过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测定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若FEV改善率≥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提示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诊断。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能出现肺纹理增粗等非特异性表现;胸部CT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部肿瘤等。
四、治疗与管理
1.避免触发因素
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以减少尘螨接触等。
对于存在空气污染诱发的患者:在污染严重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
对于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常用的有沙丁胺醇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气道炎症,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儿童应选择儿童适用的吸入装置,确保药物有效吸入且减少全身吸收。
3.长期管理
病情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功能,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相对较低,家长应协助做好监测记录。
康复锻炼: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身体耐力,如呼吸训练、散步等,但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应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活动方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用药方面: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平喘药物,如一些成人用的强效支气管舒张剂可能对儿童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应选择儿童专用的药物剂型。
护理方面: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喘息情况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在儿童发作时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2.老年人
用药方面:老年人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的骨质疏松等问题,需适当补充钙剂等。
生活管理方面: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家属应协助老年人做好病情监测和生活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