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他罕见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最常见,直径小于1cm癌变率低,直径大于2cm癌变率升高,中老年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高,直径大于2cm癌变率更高,中老年多见,男略多)、管状绒毛状腺瘤(兼具两者特点,癌变风险介于两者间,各年龄可发);炎性息肉由肠道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形成,本身不癌变,常见于肠道慢性炎症患者;错构瘤性息肉中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一般不癌变;Peutz-Jeghers息肉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相关,有一定癌变风险;其他罕见息肉如化生性息肉(一般不癌变,各年龄可发)、淋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及免疫低下者,一般不癌变)。
一、腺瘤性息肉
管状腺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腺瘤性息肉,约占腺瘤的75%-80%。组织学上主要由管状结构的腺上皮组成,腺体排列较规则,腺上皮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相对较轻。一般来说,管状腺瘤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尤其是直径小于1cm的管状腺瘤,癌变率通常低于5%。不过,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癌变风险会逐渐增加,直径大于2cm的管状腺瘤癌变率可升至10%-20%左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管状腺瘤,但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
绒毛状腺瘤:约占腺瘤的10%-20%。组织学特点是腺体呈绒毛状结构,绒毛状突起明显,腺上皮细胞异型性较管状腺瘤更明显。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一般认为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在30%-50%左右,而且其癌变风险与腺瘤的大小密切相关,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高达50%以上。相对而言,绒毛状腺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同样与不良生活方式有一定关联。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兼具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特点的混合性腺瘤,约占腺瘤的10%-20%。其组织学表现为既有管状结构又有绒毛状结构,异型性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风险也介于两者之间,一般来说,直径大于2cm的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会明显增加,约为10%-25%左右。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发病情况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与上述两种腺瘤类似。
二、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黏膜上皮和间质成分反应性增生而形成的息肉。其组织学特点是腺体数量增多、排列较紊乱,但腺上皮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型性。炎性息肉本身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不过它往往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常见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在患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生主要与肠道长期的炎症状态相关,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就容易反复出现炎性息肉。
三、错构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青少年和成人。组织学上主要由扩张的囊性腺体和间质组成,腺体中含有黏液,间质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幼年性息肉一般为单发,少数可多发,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但可能会引起便血、脱垂等症状。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肠道发育等特点,更容易出现幼年性息肉,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其发生可能与儿童时期肠道的发育异常以及局部炎症等因素有关。
Peutz-Jeghers息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息肉,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组织学特点是由增生的腺体、平滑肌束和黏膜肌层构成的错构瘤性病变。Peutz-Jeghers息肉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癌变风险会增加,而且该息肉不仅可发生在肠道,还可发生在胃肠道其他部位以及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由于是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在儿童时期就应进行相关监测,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四、其他罕见息肉
化生性息肉:较为常见,多见于大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腺上皮细胞的杯状细胞减少,细胞核位于细胞顶部,呈假复层排列等化生改变。化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通常是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其发生可能与肠道黏膜的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淋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组织学上主要是淋巴组织的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淋巴性息肉一般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有关,通常不会发生癌变,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相对更容易出现淋巴性息肉,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