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需综合临床表现(长期咳嗽、咳痰等)、病史(吸烟史、职业暴露及环境因素、呼吸道感染史等)、体格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或有相应体征)、辅助检查(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等)来评估诊断,还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疾病鉴别。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咳嗽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有长期咳嗽的表现,一般咳嗽持续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每年咳嗽持续3个月以上,且这种咳嗽症状会反复出现,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更长。例如,很多患者会出现长期的、反复发作的刺激性干咳或者伴有少量痰液的咳嗽,在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咳嗽往往会加重。
2.咳痰情况:患者一般会有咳痰的现象,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会增多,偶有带血。如果合并感染时,痰量会明显增多,且可为脓性痰。
二、病史采集
1.吸烟史: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还可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黏液分泌增多,从而诱发慢性支气管炎。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职业暴露及环境因素: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如石棉、煤尘、棉尘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以及空气污染(如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等)的情况。长期接触这些有害因素会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比如在一些煤矿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煤尘,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3.呼吸道感染史:反复的呼吸道病毒、细菌等感染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如果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成年后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老年人如果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也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早期体征:早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体格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少量湿性啰音或干性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
2.急性发作期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性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如果有肺气肿合并症时,可出现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等体征。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这是因为支气管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所致。
胸部CT检查:胸部CT检查对于明确是否存在气道结构改变、有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大疱等)有一定帮助。尤其是高分辨率CT对于观察小气道病变更为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壁增厚、气道狭窄等情况。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通过肺功能检查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程度,如轻度气流受限表现为FEV占预计值百分比≥80%,中度为50%≤FEV占预计值百分比<80%,重度为30%≤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极重度为FEV占预计值百分比<30%。
五、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过敏史,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延长,其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而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有长期吸烟等病史,咳嗽、咳痰症状更为突出,气流受限多为不完全可逆。
2.支气管扩张:主要症状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查体常有固定部位的湿性啰音,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可与慢性支气管炎相鉴别。
3.肺结核:肺结核患者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症状可与慢性支气管炎相似,但通过痰结核菌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病灶,如结核结节、空洞等,可明确诊断。
4.肺癌: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通过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总之,慢性支气管炎的确定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