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病高发人群包括:中老年(50岁以上发病风险增,因肠道功能衰退等)、儿童及青少年(遗传因素致部分患儿儿童期发病);男性略高于女性(与生活方式、激素等有关);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者易患;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炎症刺激致增)、有结直肠息肉病家族史人群(携带致病基因风险高)。
一、年龄因素相关高发人群
1.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结直肠息肉病的高发群体。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功能逐渐衰退,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功能也会下降,使得肠道上皮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从而增加了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几率。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50-70岁这个年龄段,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2.儿童及青少年:虽然相对中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低,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儿童及青少年会患上结直肠息肉病。一些遗传性的结直肠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可能在儿童期甚至婴儿期就开始出现肠道息肉的表现。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患儿从出生时就携带了相关的致病基因,使得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调控出现异常,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肠道息肉逐渐显现出来。
二、性别因素相关高发人群
1.男性:总体而言,男性患结直肠息肉病的几率相对略高于女性。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承担更多的压力,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高蛋白饮食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另外,男性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肠道黏膜的代谢产生影响,使得男性相对更容易发生结直肠息肉。
2.女性:虽然女性总体发病风险略低于男性,但也不能忽视女性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生。女性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哺乳期等,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会对肠道的微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女性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变化,比如现代女性的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改变等,也可能导致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有所上升。例如,一些女性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者有不良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影响肠道健康,增加患病几率。
三、生活方式相关高发人群
1.高脂高蛋白饮食人群: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的食物,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内经过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或促癌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容易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红肉等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相比饮食清淡、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为主的人群,患结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性更高。
2.吸烟饮酒人群: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结直肠息肉病的高危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代谢,使得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更容易在肠道内积聚,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病变。而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胆汁的分泌和代谢,进而影响肠道对脂肪等物质的消化吸收,破坏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增加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几率。例如,有研究发现,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且饮酒量较大(如每天饮酒量超过50g酒精)的人群,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
3.缺乏运动人群: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功能会减弱,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内的废物和毒素更容易被重新吸收,同时也会影响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平衡。肠道蠕动减慢使得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接触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了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久坐办公室,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相比经常进行运动的人群,患结直肠息肉病的风险要高得多。
四、有相关病史人群
1.炎症性肠病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会不断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反复受损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了结直肠息肉病的发病风险。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
2.有结直肠息肉病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结直肠息肉病,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那么个体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得患结直肠息肉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为这些遗传性疾病往往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后代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致病基因后,就容易出现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调控异常,进而引发结直肠息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