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否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增生性息肉体积小、癌变风险低时可定期观察,增大或有症状等可考虑切除;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直径大、有家族史等通常建议切除;炎性息肉先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抗感染后定期复查或考虑切除。内镜下切除具创伤小等优势,不适合内镜下切除的情况较少。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指导随访,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老年和年轻患者术后都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息肉的分类及一般处理原则
1.增生性息肉
多数增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常小于1厘米,这类息肉癌变风险极低。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比如没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定期进行胃镜随访观察,一般间隔1-2年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大小等变化情况。但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息肉有增大趋势,或者出现了相关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也可考虑内镜下切除。
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耐受手术能力低,可先密切观察;而年轻患者如果息肉有增大倾向,可能更倾向于早期切除以消除潜在风险。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性,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明显升高。一般来说,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通常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性息肉增大,其恶变的概率会显著增加,例如研究发现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到10%-20%左右。
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患者,其体内往往会有大量腺瘤性息肉,这类患者更需要积极处理,可能需要更早地进行内镜下干预或者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外科手术等综合治疗措施。中青年患者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由于其后续癌变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也建议尽早切除;而老年患者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也应考虑切除,若身体条件差难以耐受手术,也需在密切监测下谨慎决策。
3.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通常与胃部慢性炎症相关,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炎症可能导致炎性息肉形成。如果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息肉,在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部分炎性息肉可能会缩小甚至消失。所以对于炎性息肉,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有感染则进行根除治疗,然后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变化。如果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息肉无明显变化或者持续存在,也可考虑内镜下切除。对于儿童患者出现炎性息肉,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特殊的感染因素等,在处理时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手术的抗感染等治疗手段。
二、内镜下切除的优势及适用情况
1.内镜下切除的优势
内镜下切除胃息肉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患者术后疼痛等不适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术后1-2天即可恢复正常饮食,住院时间短。例如,通过内镜下的圈套器切除、高频电切等方法,能够在胃镜直视下准确地将息肉切除,并且可以对切除的息肉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其性质。
对于适合内镜下切除的患者,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只要能够耐受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操作,都可以优先选择内镜下切除。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息肉过大、基底较宽或者怀疑有癌变侵犯到周围组织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2.不适合内镜下切除的情况
如果胃息肉合并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内镜操作过程中的刺激等情况,可能不适合内镜下切除。例如患者有严重的冠心病,在胃镜检查及内镜下切除息肉过程中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或者患者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极差,无法承受操作时的应激状态。对于这类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评估后考虑其他治疗方式,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一般在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后会尽量选择对患者创伤最小的方式。
三、术后随访及注意事项
1.术后病理结果指导后续随访
如果息肉切除后的病理结果提示是腺瘤性息肉且切缘阴性,一般建议患者3-6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之后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至1-2年。如果病理结果提示有癌变且侵犯到黏膜下层较深或者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等。对于儿童患者的胃息肉术后,要根据病理结果密切随访,因为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其病理性质可能有特殊情况,随访过程中要关注生长发育等情况。
2.生活方式对胃息肉术后的影响
患者术后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即使已经进行了根除治疗,也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等。老年患者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胃部恢复;年轻患者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胃息肉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