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由脑内细小动脉闭塞致多发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小动脉硬化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及病史体格检查,治疗要控制基础病、改善脑循环,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患者发生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且血压控制不佳者更易复发。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脑部小动脉,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发梗塞。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患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增加。
3.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脂代谢紊乱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小血管的功能,增加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
4.小动脉硬化:脑部小动脉硬化也是重要病因之一,小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头痛多为间断性或持续性,程度不一;头晕可表现为头重脚轻、昏沉感。肢体麻木通常从手指、脚趾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无力则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费力等。
2.不同部位病灶的特殊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语言障碍等。常见于内囊、脑桥等部位的病灶。
纯感觉性卒中:仅有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而无运动障碍。多发生在丘脑等部位的病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等部位的病灶。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早期病灶可能显示不清,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在CT上表现为多个小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尤其是在早期病灶,能更早发现缺血灶。MRI可清晰显示脑部小血管分布区域的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
2.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以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发现的相应阳性体征,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要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适范围;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使用调脂药物等稳定斑块。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低盐饮食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低脂饮食有助于控制血脂,低糖饮食利于血糖控制。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的摄入。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血糖代谢,增强体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应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等,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更要注意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平衡功能下降等情况,而偏瘫等症状可能加重跌倒风险。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其他并发症。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儿童:儿童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极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特殊病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确保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