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致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引发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有肺内和肺外病因,病理生理有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等改变,临床表现有呼吸急促等,依据柏林定义诊断,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呼吸支持(机械通气、ECMO)、液体管理、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二、病因
1.肺内因素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肺炎克雷伯菌、流感病毒等感染可引发肺部炎症,导致ARDS。
吸入胃内容物:大量胃酸等胃内容物吸入肺内,会引起化学性炎症,进而发展为ARDS。
肺挫伤:胸部受到外伤导致肺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可能导致ARDS。
2.肺外因素
严重感染:如脓毒症等全身性严重感染,可通过炎症介质等途径影响肺部,导致ARDS。
严重的非胸部创伤:如车祸导致的多发伤等,创伤应激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累及肺部引发ARDS。
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可损伤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导致ARDS。
大量输血:大量输血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导致肺微血管损伤,增加ARDS发生风险。
药物或毒素:某些药物(如博来霉素等)、有害气体(如氯气等)吸入可损伤肺部,引起ARDS。
三、病理生理
主要病理特征是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由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因素,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常规吸氧难以纠正。
四、临床表现
1.呼吸急促: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患者呼吸频率常大于30次/分钟。
2.低氧血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常规吸氧不能缓解低氧状况。
3.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闻及少量细湿啰音;病情进展后可闻及双肺广泛的湿啰音或管状呼吸音。
五、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柏林定义的ARDS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一周内出现新的或加重的呼吸道症状。
2.胸部X线或CT显示双肺浸润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全肺不张和结节影解释。
3.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和液体过载解释。如果临床没有危险因素,需要用客观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来排除静水压升高所致的心力衰竭。
4.低氧血症分级:
轻度:氧合指数(PaO/FiO)200mmHg 中度:100mmHg 重度:PaO/FiO≤100mmHg,需应用PEEP≥5cmHO。 六、治疗原则 1.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ARDS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等。 2.呼吸支持治疗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如小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限制平台压(≤30cmHO)等,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于严重顽固性低氧血症的ARDS患者,可考虑应用ECMO,改善氧合。 3.液体管理:强调肺保护性液体管理,一般保持液体负平衡,可使用利尿剂促进液体排出,以减轻肺水肿。 4.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能量需求,一般早期开始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可补充肠外营养。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ARDS时,病情变化往往较迅速,需密切监测呼吸、氧合等指标。在机械通气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通气参数,遵循儿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儿童的营养支持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ARDS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情更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液体管理要更加谨慎,避免输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等。 3.孕妇:孕妇发生ARDS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通气参数对胎儿的影响,液体管理要考虑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药物使用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ARDS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各有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