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发炎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因、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可通过综合这些方面信息来区分两者,病因上扁桃体发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且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且通过特定途径传播;症状表现上扁桃体发炎以局部咽痛等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实验室检查中两者血常规等有不同表现;流行病学史方面扁桃体发炎无明确关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询问相关旅居及接触史;影像学检查上扁桃体发炎一般无需胸部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影像学有特定表现。
一、扁桃体发炎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区别
(一)病因方面
1.扁桃体发炎
多由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或病毒(如腺病毒等)感染引起。一般来说,细菌性扁桃体炎常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比如过度疲劳、受凉等情况后,细菌容易侵入扁桃体引发炎症。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扁桃体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往往是在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时,细菌趁虚而入。
对于病毒性扁桃体炎,像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可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当人体接触到被腺病毒污染的空气等后,就可能感染引发扁桃体发炎。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感染,例如,生活在人口密集、通风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其发病机制是病毒侵入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等,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症状表现方面
1.扁桃体发炎
主要症状以局部症状为主,常见有咽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往往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能有脓性分泌物。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儿童可能因扁桃体发炎发热出现惊厥等情况,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波动较大时容易引发惊厥。还可能有畏寒、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症状多样,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体温37.3℃-38℃)、中度发热(38℃-39℃)或高热(39℃以上)。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咽痛、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不同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这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基础疾病影响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扁桃体发炎
细菌性扁桃体炎时,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也会升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状态下会迅速升高。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等。
病毒性扁桃体炎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升高。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若为阳性则可确诊。血清学检查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
二、如何区分两者
(一)流行病学史
1.扁桃体发炎
一般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如果没有近期接触大量类似扁桃体发炎患者的情况,更多考虑是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的局部感染。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近期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是否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等流行病学史。比如,患者14天内是否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者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等情况,这对于判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二)影像学检查
1.扁桃体发炎
一般不需要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除非患者同时伴有下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如果进行扁桃体局部检查,可见扁桃体的形态学改变,如充血、肿胀等。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通过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尤其是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有重要价值。
总之,扁桃体发炎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因、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流行病学史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上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区分,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