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会引发意识、眼部、运动、感觉、呼吸循环等多方面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如老年患者意识障碍概率高、恢复难,儿童脑干梗塞罕见但影响显著;眼部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变化等;运动有肢体瘫痪、肌张力改变等;感觉有躯体和深感觉异常;呼吸循环有呼吸节律改变、血压异常等,且不同基础病史患者症状表现有别。
一、意识障碍相关症状
脑干梗塞可影响脑干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从而导致意识障碍。轻度脑干梗塞可能仅表现为嗜睡,患者处于睡眠增多状态,但可被唤醒,醒后能简单应答;中度脑干梗塞时,患者可能出现昏睡,需强烈刺激才能唤醒,且唤醒后应答含糊;重度脑干梗塞则会导致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应答。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意识障碍出现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恢复相对困难;儿童脑干梗塞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意识障碍表现可能更为严重且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干梗塞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二、眼部症状
1.眼球运动障碍:脑干中包含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脑干梗塞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异常。例如,可能出现双侧眼球不能向上注视(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向上凝视麻痹;还可能出现复视,这是因为眼球运动不协调,两眼成像不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从而产生双重影像。不同性别在脑干梗塞时眼部症状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年龄因素会影响,儿童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导致视觉发育受影响,而老年患者可能因眼部本身存在的一些退行性变化,使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更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眼部疾病混淆。
2.瞳孔变化:脑干梗塞可引起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的改变。例如,可能出现瞳孔缩小且对光反射迟钝,这是因为动眼神经核受损等原因导致;也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脑干梗塞时瞳孔变化可能更复杂,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血管等状况,进而影响到瞳孔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
三、运动障碍相关症状
1.肢体瘫痪:脑干内有锥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经过,脑干梗塞会导致肢体瘫痪。常见的是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例如,病灶侧的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等)和对侧肢体的偏瘫。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脑干梗塞导致的肢体瘫痪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如影响翻身、坐立、行走等能力;老年患者肢体瘫痪可能导致长期卧床,进而引发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男性和女性在肢体瘫痪的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发生脑干梗塞后肢体瘫痪恢复可能相对更慢。
2.肌张力改变:脑干梗塞还可引起肌张力异常。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脑干梗塞时肌张力改变可能更值得关注,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其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肌张力的变化情况。
四、感觉障碍相关症状
1.躯体感觉异常:脑干梗塞可导致躯体感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病变对侧的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表现为皮肤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的减退。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对感觉异常的表达可能不清晰,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细致的检查来发现;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感觉减退的生理性变化,所以脑干梗塞导致的感觉障碍可能被部分掩盖。男性和女性在感觉障碍的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已存在一定感觉异常,脑干梗塞导致的感觉障碍可能使其整体感觉异常情况更复杂。
2.深感觉障碍:还可能出现深感觉障碍,如位置觉、振动觉减退等。深感觉障碍会影响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增加其跌倒的风险。对于从事需要良好平衡和协调能力工作的人群,如运动员等,脑干梗塞导致的深感觉障碍可能对其生活和工作影响更为严重。
五、呼吸循环相关症状
1.呼吸节律改变:脑干是呼吸中枢所在部位,脑干梗塞可引起呼吸节律异常。常见的有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叹息样呼吸等。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呼吸中枢的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脑干梗塞时呼吸节律改变可能更明显且预后相对较差;儿童脑干梗塞出现呼吸节律改变极为危急,需立即进行抢救处理。
2.血压异常:脑干梗塞可影响心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血压异常。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但持续的高血压又可能加重脑干梗塞的病情;也可能出现血压降低,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等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干梗塞时血压异常波动可能更为常见,且需要谨慎调控血压,因为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不利于脑干梗塞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