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治疗及其他治疗措施。一般治疗有氧疗、休息与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涵盖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还包括呼吸道管理及并发症防治,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等进行调整。
一、一般治疗
(一)氧疗
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应根据血氧情况给予氧疗。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或血氧饱和度<90%),需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导致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会影响氧疗的具体流量和方式,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心肺功能更差,需要更谨慎调整氧疗参数以保证安全有效的氧供。
(二)休息与营养支持
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年龄较大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营养状况更易受到影响,更需要关注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利于病情恢复。
二、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有不同剂型,包括吸入剂、口服剂等,吸入剂型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吸入装置的选择需考虑其操作能力,儿童可能需要使用儿童型吸入装置或储雾罐辅助给药。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的有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可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其使用不受年龄限制,但需注意药物的局部不良反应等。
3.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等,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强心、利尿、兴奋呼吸中枢等作用,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更要谨慎使用,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
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对于有呼吸困难加重、FEV<50%预计值等严重病情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感染迹象、血糖变化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时更要权衡利弊。
(三)抗菌药物
当慢阻肺急性加重伴有脓性痰等细菌感染征象时,需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轻度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中重度感染可能需要选用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等。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抗菌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
三、机械通气治疗
(一)无创机械通气
对于符合无创机械通气指征的患者,如呼吸困难伴呼吸肌疲劳、低氧血症或(和)高碳酸血症等情况,可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如经鼻罩或面罩进行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可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无创通气时,需注意面罩的合适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儿童可能需要特殊设计的面罩或通气方式。
(二)有创机械通气
当无创机械通气失败、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如出现呼吸骤停、昏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时,需考虑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等,在操作过程中及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通气参数,不同年龄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时的护理和病情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有创机械通气的管理更为精细复杂。
四、其他治疗措施
(一)呼吸道管理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等方式湿化气道,促进痰液排出,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
(二)并发症防治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出现心力衰竭时需要进行利尿、强心等治疗,出现肺性脑病时需要进行降颅压、改善脑循环等治疗,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