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扩张超正常直径1.5倍以上的血管性疾病,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诊断可用超声、CTA、MRA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定期体检来预防与健康管理。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扩张超正常直径1.5倍以上的血管性疾病,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诊断可用超声、CTA、MRA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定期体检来预防与健康管理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扩张至正常直径的1.5倍以上。正常腹主动脉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当超过4厘米时通常被认为有发生腹主动脉瘤的可能,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是一种血管性疾病。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壁的弹性减弱,脂质沉积等导致动脉壁结构破坏,进而引发腹主动脉瘤。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所以腹主动脉瘤在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男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饮食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患病风险。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腹主动脉瘤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2.其他少见病因: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马方综合征等),这类疾病会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强度,导致血管容易扩张形成动脉瘤;创伤也可能导致腹主动脉局部损伤后形成动脉瘤,但相对少见;感染(如细菌感染等)也可能侵袭动脉壁,破坏其结构引发腹主动脉瘤,但较为罕见。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很多腹主动脉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超声、CT等检查时偶然发现。此时瘤体相对较小,对周围组织压迫不明显。
2.有症状期
腹部搏动性肿块:当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在腹部摸到有搏动的肿块,这是因为动脉瘤扩张,其搏动与心脏搏动一致。
疼痛:随着瘤体增大,可能会出现腹部、腰背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钝痛等。如果动脉瘤发生破裂,会出现剧烈的腹部疼痛,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腹主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腹主动脉的直径、瘤体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而且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通过超声检查能初步判断腹主动脉是否存在扩张及扩张的大致情况。
2.CT血管造影(CTA):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以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尤其适用于对肾功能不全等不能接受含碘对比剂检查的患者。它利用磁共振原理来显示血管情况,对血管的成像也较为清晰。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或瘤体直径较大(一般认为直径≥5厘米时建议手术治疗,但也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等。通过手术可以替换病变的动脉瘤段血管,恢复正常的血管结构和血流。
2.腔内修复术:这是一种相对微创的治疗方式,通过血管腔内植入支架等装置来隔绝动脉瘤,使血流不再冲击动脉瘤壁,从而避免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患者的适应证有严格选择,需要根据瘤体的形态、大小等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该治疗方式。
六、预防与健康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合理饮食:保持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适度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腹主动脉瘤。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中有相关血管疾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监测频率。特殊人群如患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血管情况,因为这类人群腹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