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疾病。其发病与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典型的胃灼热、反酸、吞咽困难、胸痛和不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诊断可通过食管钡餐造影、胃镜检查、食管测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需老年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肥胖人群控体重及手术时减少对食管裂孔周围组织损伤。
一、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正常的食管裂孔周围结构对食管和胃的固定有一定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的韧带等结构会发生退变,弹性减弱,容易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这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例如,老年人的结缔组织逐渐老化,使得食管裂孔周围组织的支持力量下降,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
先天性食管裂孔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先天性宽大等,也可能导致食管裂孔疝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就发病。
2.腹内压增高因素
长期慢性咳嗽的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持续咳嗽会使腹内压反复升高,对食管裂孔产生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引发食管裂孔疝。另外,长期便秘的人,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也会导致腹内压升高,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病几率。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内压相对较高,也是食管裂孔疝的一个高危因素,因为过多的腹部脂肪会对腹腔内的脏器产生较大的压力,促使胃组织向食管裂孔处移位。
3.其他因素
手术因素,如胸部或腹部的手术可能会影响食管裂孔周围的解剖结构,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发生。例如,某些腹部手术可能会破坏食管裂孔周围的正常组织关系,使食管裂孔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食管裂孔疝。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胃灼热和反酸:这是食管裂孔疝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灼热感,同时伴有反酸,即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例如,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平卧时容易出现这种症状,是因为胃组织进入胸腔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酸更容易反流。
吞咽困难:有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初期可能是间歇性吞咽困难,当病情加重时可能会发展为持续性吞咽困难。这是因为疝入胸腔的胃组织可能会压迫食管,影响食物的通过。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背部,类似心绞痛的表现,但与心绞痛不同的是,食管裂孔疝引起的胸痛一般与进食有关,在进食后平卧时更容易发作,而心绞痛的发作往往与活动等因素相关。
2.不典型症状
呼吸道症状:由于疝入胸腔的胃可能会刺激或压迫呼吸道,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本身可能有慢性呼吸道疾病,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呼吸道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比如,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经肺部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的可能。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这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让患者吞咽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食管裂孔的情况以及胃组织是否疝入胸腔。例如,在检查时可以发现食管裂孔扩大,胃黏膜疝入胸腔等典型表现。
胃镜检查:胃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的内部情况,还能明确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以及疝的类型等。通过胃镜可以看到食管下括约肌的位置异常,以及胃黏膜疝入食管的情况。同时,胃镜还可以排除食管、胃其他病变引起的类似症状。
2.食管测压:通过食管测压可以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情况,食管裂孔疝患者往往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情况,这有助于诊断食管裂孔疝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一般治疗措施。例如,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以减少夜间反流。肥胖患者需要减轻体重,因为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腹内压,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灼热、反酸等症状;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反流。但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根治食管裂孔疝。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食管裂孔,还纳疝入胸腔的胃组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等。手术方式有多种,如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
2.预防
对于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食管裂孔疝等疾病。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情况的人群,要积极治疗,以减少腹内压升高的因素。肥胖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降低食管裂孔疝的发病风险。同时,在进行胸部或腹部手术时,要尽量减少对食管裂孔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手术相关的食管裂孔疝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