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炎是血管炎性、节段性及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与免疫、吸烟等有关,表现为患肢怕冷等,检查有超声、血管造影等,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静脉曲张因血液淤滞等致静脉迂曲扩张,常见于下肢,与长时间站立等有关,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等,检查有超声、静脉造影等,治疗有非手术、手术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差异,妊娠期女性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脉管炎
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病理机制主要是免疫反应介导的血管炎症,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确切病因虽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吸烟、寒冷、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免疫反应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
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壮年男性由于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习惯的影响,以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更易患脉管炎。有吸烟病史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脉管炎的发病风险。
静脉曲张
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最常见于下肢,病理基础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静脉扩张、迂曲。比如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多与长时间站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增加下肢静脉的负担,导致静脉瓣膜承受过度压力而受损,血液反流,逐渐形成静脉曲张。
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由于下肢静脉承受的压力较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也会增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
脉管炎
早期症状主要为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感觉异常等,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肌肉发生胀痛、抽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可继续行走,但再次行走后疼痛又复现。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患肢也有疼痛,夜间尤为明显。患肢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如苍白、潮红或发绀等。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疽等。
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青壮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脉管炎导致的肢体缺血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病情进展可能更为隐匿,且溃疡、坏疽等并发症发生后,愈合能力较差。
静脉曲张
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状团块。患者常感下肢沉重、乏力、酸胀,可伴有踝部轻度肿胀。病情进展后,可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湿疹等,严重者可发生溃疡,且溃疡经久不愈。
对于妊娠期女性,静脉曲张可能在妊娠中晚期逐渐加重,分娩后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症状。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症状可能会随工作时间延长而加重。
三、检查方法
脉管炎
超声检查:可显示血管的形态、内径、血流情况等,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例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动脉的血流速度、方向及是否存在阻塞等。
血管造影:是诊断脉管炎的重要方法,能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需根据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患者一般较少患脉管炎,若怀疑患病,检查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无创或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静脉曲张
超声检查:能观察静脉瓣膜功能、静脉反流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等。二维超声可显示静脉的形态、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评估血流情况。
静脉造影:可明确静脉曲张的程度及瓣膜功能情况,但同样是有创检查。
妊娠期女性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手段。
四、治疗原则
脉管炎
一般治疗包括严格戒烟、注意保暖、避免外伤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药物等。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管重建术等。
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个体化。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儿童患者患脉管炎极为罕见,若有特殊情况,治疗需遵循儿童的生理特点,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静脉曲张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穿医用弹力袜,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缓解症状;避免长时间站立、坐位时适当活动下肢等。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根治方法,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
妊娠期女性出现静脉曲张,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穿弹力袜等,尽量避免手术治疗,以免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产后根据恢复情况再考虑进一步治疗。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可通过穿弹力袜、适当休息等方式预防和缓解静脉曲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