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常见胃腺瘤、胃平滑肌瘤,多无症状或症状轻,生长缓慢;恶性以胃癌为例,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多种症状和转移途径,诊断靠胃镜、影像学检查,治疗依类型而异,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手术风险高,年轻人恶性程度可能高、易延误诊断,有家族史人群要密切检查,Hp感染人群需根除Hp并定期检查。
良性胃肿瘤
类型:常见的有胃腺瘤、胃平滑肌瘤等。胃腺瘤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壁平滑肌,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特点:多数良性胃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或其他腹部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较大的良性胃肿瘤可能会引起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上腹部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其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发生远处转移。
恶性胃肿瘤(以胃癌为例)
发病情况: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胃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会增加发病风险;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恶变。
症状表现: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血、黑便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且疼痛无明显规律。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食欲下降,进而体重逐渐减轻。如果肿瘤表面破溃出血,可能会出现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浸润,肿瘤可直接侵犯胃周围组织和器官,如肝、胰腺、大网膜等;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胃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血行转移可转移至肝、肺、骨等远处器官;种植转移是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在腹腔、盆腔等部位。
胃肿瘤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肿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以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龛影等病变,对于了解胃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帮助,但相对于胃镜检查,其对病变的细节观察不如胃镜准确。
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在显示胃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胃部肿瘤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情况的评估有帮助。
胃肿瘤的治疗
良性胃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如胃腺瘤可通过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手术方式,胃平滑肌瘤根据其大小、部位等可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一般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
恶性胃肿瘤(胃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早期胃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根治性胃切除术等。对于中晚期胃癌,常采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后,根据情况进行辅助化疗等,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免疫治疗也在胃癌的治疗中逐渐发挥作用,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不同人群胃肿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胃肿瘤时,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肿瘤。
年轻人:年轻人患胃肿瘤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部分年轻患者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诱发胃肿瘤。年轻人患胃肿瘤时,恶性程度有时可能相对较高,且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所以年轻人也应重视健康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有家族史人群:有胃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更加密切关注胃部健康。除了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外,还应了解家族中肿瘤相关的遗传信息,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胃肿瘤病变。
Hp感染人群:Hp感染人群患胃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人群应积极进行Hp的根除治疗,同时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的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胃肿瘤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