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灌注治疗需关注时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24-48小时内开始首次灌注;药物分化疗(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和免疫调节剂(卡介苗);操作前要准备,过程需让药物均匀接触黏膜;疗程有初始和调整,初始化疗每周1次共6-8次后每月1次维持1-2年,卡介苗初始每周1次共6-8次后维持;有局部(膀胱刺激、出血)和全身(化疗骨髓抑制、卡介苗全身反应)不良反应及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灌注治疗的时机
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通常需要进行膀胱灌注治疗。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内开始首次灌注,但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的手术创面恢复等情况由医生判断。
二、灌注药物的选择
化疗药物:
表柔比星:是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通过插入DNA双链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合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对于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有一定效果,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减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
丝裂霉素C: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DNA的双链,抑制DNA合成,进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在膀胱癌灌注治疗中也较为常用。
免疫调节剂:
卡介苗(BCG):对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卡介苗是常用的免疫灌注药物。它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卡介苗灌注能显著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和进展率。
三、灌注治疗的操作方法
操作前准备:患者需要排空膀胱,一般采用膀胱镜下灌注或者导尿后灌注的方式。操作前要严格进行消毒等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灌注过程:将准备好的灌注药物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然后让患者变换体位,如平卧、左右侧卧等,使药物能均匀接触膀胱黏膜,一般保留一定时间(如卡介苗通常保留2小时左右,化疗药物保留0.5-1小时左右)后排出体外。
四、灌注治疗的疗程
初始疗程:
对于化疗药物,一般开始时每周灌注1次,共6-8次,然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维持1-2年。
对于卡介苗,通常是每周灌注1次,共6-8次作为初始诱导疗程,之后可能根据情况进行维持灌注,如每3个月灌注1次,维持1-3年等。
疗程调整:在灌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复查情况(如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情况调整疗程。如果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初始疗程或者改变维持灌注的频率等。
五、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局部不良反应:
膀胱刺激症状:常见尿频、尿急、尿痛等,多是由于灌注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引起。一般可以通过让患者多饮水来缓解,必要时可以使用对症的药物,如M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年龄较大或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多饮水的量和速度,避免加重心脏等负担。
膀胱黏膜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尿,一般较轻的出血可通过继续观察、多饮水等处理,严重的出血需要医生进一步处理,如使用止血药物等。
全身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的全身反应:如表柔比星可能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本身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需要暂停灌注并进行相应的升血细胞等治疗。
卡介苗的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要谨慎使用卡介苗灌注,并且在出现全身反应时要密切观察,必要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灌注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灌注治疗中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耐受情况。对于膀胱刺激症状,要注意避免患者因尿频、尿急而发生跌倒等意外;在监测血常规等指标时要更频繁,因为老年患者的骨髓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对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更敏感。
儿童患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儿童中较少见,但如果发生,灌注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膀胱黏膜更娇嫩,对灌注药物的耐受性更差,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要严格掌握灌注药物的剂量和适应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精神状态、排尿情况等,尽量选择对儿童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膀胱癌患者,灌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药物的排泄情况。如丝裂霉素C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或者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加重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在灌注治疗前后要注意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在良好水平,以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因为感染可能会影响灌注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