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可查血脂(与脑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不同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血糖(糖尿病是重要危险因素,有相应正常范围及需关注人群);影像学检查有经颅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脑动脉供血等)、头颅CT(可发现缺血灶等)、头颅MRI(更能早期发现微小病变)、颈动脉超声(能观察颈动脉情况反映脑动脉情况,有正常IMT范围及需定期检查人群);其他检查有心电图(了解心脏情况)、血压监测(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正常血压范围不同,控制血压对延缓脑动脉硬化重要)。
一、血液检查
1.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LDL-C升高、HDL-C降低等,与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大量研究表明,高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可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脂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总胆固醇合适水平<5.2mmol/L,甘油三酯合适水平<1.7mmol/L,LDL-C合适水平<3.4mmol/L,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对于有脑动脉硬化风险的人群,定期监测血脂很重要,尤其是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情况的人群。
2.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尿病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合适范围<6.5%。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更要关注血糖情况,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脑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二、影像学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评估脑动脉的供血情况和是否存在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等。不同年龄人群脑动脉血流速度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年轻人脑动脉血流速度相对较快,随着年龄增长,血流速度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对于有头晕、头痛等脑供血不足症状的患者,TCD检查可以初步筛查脑动脉硬化相关的血管问题。例如,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时,TCD可发现血流速度增快等异常改变。
2.头颅CT检查:可以发现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部缺血灶、脑萎缩等情况。在脑动脉硬化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对于有长期脑动脉硬化病史、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等情况的患者,头颅CT有助于了解脑部整体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表现也有一定特点,老年人脑萎缩相对常见,而年轻人脑动脉硬化在头颅CT上可能较难早期发现。
3.头颅MRI检查:比头颅CT更能早期发现脑动脉硬化相关的微小病变,如早期的脑缺血灶等。MRI可以从多个序列观察脑部血管及脑组织情况,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更敏感。对于怀疑脑动脉硬化且头颅CT无明显异常的患者,MRI检查可能更有价值。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表现类似,但老年人由于脑实质的生理性改变,在解读MRI时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4.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等。颈动脉与脑动脉是相通的,颈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往往能反映脑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正常颈动脉IMT<0.9mm,当IMT≥1.0mm时提示有动脉硬化可能。对于有脑动脉硬化风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很有必要。不同性别在颈动脉动脉硬化方面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IMT会随年龄增长而有一定变化趋势,一般老年人颈动脉IMT相对较高。
三、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脑动脉硬化可能会影响心脏的供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心肌供血等情况,排除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同时合并脑动脉硬化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正常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心电图正常率较高,老年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心电图改变,如ST-T改变等,但需要结合临床判断是否与脑动脉硬化相关。
2.血压监测:高血压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等可以了解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对于评估血压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很重要。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压范围不同,一般成年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为正常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可能会有一定升高趋势,但舒张压一般在60-90mmHg之间。对于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延缓脑动脉硬化进展非常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