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道炎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阴道内环境改变、外界传播可致发病,有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局部或全身用药,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等,孕妇、糖尿病患者、儿童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对待。
一、定义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妇科阴道炎症,主要病原体是白假丝酵母菌。
二、发病原因
1.阴道内环境改变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有多种微生物存在,形成生态平衡。当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升高时,如孕妇、糖尿病患者,容易引发念珠菌大量繁殖。因为妊娠时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促使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增加,阴道酸度升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阴道内环境适合念珠菌生长。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有利于念珠菌繁殖。例如,一些女性因感冒等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易患念珠菌性阴道炎。
2.外界传播因素
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公共卫生用品,如公共浴池的坐椅、公共厕所的马桶、共用的浴巾等,都可能感染念珠菌。比如,在公共浴室中,若坐椅被念珠菌污染,女性接触后就有可能感染。
性接触传播也是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传播途径之一。与携带念珠菌的男性发生性行为,女性被感染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外阴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患者会坐立不安,夜间瘙痒感往往加重。这是因为念珠菌感染刺激阴道及外阴皮肤黏膜,引起局部神经末梢的反应。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通常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这是由于念珠菌在阴道内大量繁殖,产生的代谢产物导致分泌物性状改变。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尿痛等症状。性交时的摩擦会加重外阴瘙痒和疼痛,排尿时尿液刺激受炎症影响的尿道和外阴,导致尿痛。
2.体征
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外阴、阴道的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典型表现,如白色稠厚分泌物、外阴红斑水肿等。
2.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若发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这是因为念珠菌在菌丝相时具有致病性,芽孢是其繁殖形式之一。一般来说,这种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快得出结果。
真菌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行真菌培养。培养可以明确念珠菌的菌种,同时还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消除诱因:如积极治疗糖尿病,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等。对于孕妇,应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局部治疗为主,避免全身用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阴道局部用药。这些药物能抑制念珠菌生长,缓解症状。局部用药相对全身用药来说,对全身的影响较小,尤其适合不能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
全身用药: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未婚女性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如氟康唑等。但口服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用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宜用开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念珠菌。
避免滥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阴道微生态。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维持阴道内环境稳定,降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避免交叉感染:在公共卫生场所注意卫生,不使用公共浴池、马桶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性生活时,男性若存在念珠菌携带情况,可能会传染给女性,所以性生活时双方都应注意卫生,必要时男性也应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更容易患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时应以局部治疗为主,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口服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局部用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阴道内环境适合念珠菌生长,发病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情况对阴道炎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定期监测血糖和阴道炎症情况。
3.儿童:儿童念珠菌性阴道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卫生习惯不良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有关。要注意儿童的外阴清洁,内裤要单独清洗,避免与成人衣物混洗,防止交叉感染。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对儿童刺激性小的局部治疗方法,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