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确诊有帮助,可通过获取病变组织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依据,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观察病变形态特征(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等形态,不同人群影响及应对不同)、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刷检等辅助诊断(灌洗可查灌洗液,刷检可刷取细胞,不同人群需考虑相关因素)来助力肺癌确诊。
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1.原理及优势
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到达气管、支气管病变部位,通过活检钳等工具获取病变组织。这是肺癌确诊的金标准依据。例如,研究表明,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获取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准确判断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从而明确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对于中央型肺癌,其病变多位于较大的支气管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更容易接近病变部位进行取材,阳性率相对较高。
2.不同人群的影响
年龄因素:对于老年患者,只要身体一般状况能够耐受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同样适用。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相对较多的情况,在检查前需要更充分地评估心肺功能,确保检查安全。
性别因素:性别对纤维支气管镜获取组织进行肺癌病理诊断的影响不大,主要是依据病变本身的情况进行取材和诊断。
生活方式因素:有吸烟史的患者,其肺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不会因为吸烟史而受到本质影响,不过吸烟可能会导致气道黏膜充血等改变,在操作时需要更精细的操作以获取合适的组织。
病史因素: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检查前需要更好地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检查相关的风险,如减少检查过程中气道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从而保障能够顺利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二、观察病变的形态特征
1.直观观察病变情况
纤维支气管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支气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表面情况等。例如,肺癌病变可能表现为新生物、溃疡、狭窄等不同形态。通过直观观察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变是否为肺癌,并为进一步的取材等操作提供指导。对于周围型肺癌,虽然纤维支气管镜到达病变部位相对困难,但对于一些靠近段支气管开口的周围型肺癌,也可能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到病变的间接征象,如阻塞远端的支气管改变等。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发生肺癌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怀疑儿童有肺部病变,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形态特征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因为儿童气道相对较细、娇嫩。老年患者气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硬化等情况,观察病变形态时可能需要更仔细、缓慢地操作纤维支气管镜。
性别因素:性别不影响纤维支气管镜对病变形态的观察,主要是根据病变本身呈现的形态来进行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接触粉尘等职业暴露的人群,其肺部病变需要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形态特征来辅助判断是否为肺癌,检查过程中需要按照常规操作规范进行,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生活方式相关的肺部情况调整操作细节。
病史因素:有肺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气道内可能存在解剖结构的改变,在观察病变形态时需要注意这些解剖结构的变化对病变观察的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三、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刷检等辅助诊断
1.支气管肺泡灌洗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向支气管肺泡内注入生理盐水并回收灌洗液,对灌洗液进行细胞学、生化等检查。对于肺癌患者,灌洗液中可能找到癌细胞或发现异常的细胞成分等。例如,研究显示,支气管肺泡灌洗在一些肺癌诊断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对于部分难以通过活检钳获取组织的病例。
2.刷检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的刷检工具对病变部位进行刷取细胞,然后对刷取的细胞进行检查。刷检也有助于发现癌细胞等异常情况,辅助肺癌的诊断。
3.不同人群的考虑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刷检等操作时,需要严格控制灌洗的液体量等,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弱,要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老年患者进行这些操作时,同样需要关注心肺功能的耐受情况,如灌洗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短暂缺氧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性别因素:性别对支气管肺泡灌洗及刷检等辅助诊断的影响不大,主要是依据检查获取的样本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患者,在进行这些辅助诊断操作时,需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以保证获取的样本能够准确反映病变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生活方式相关的肺部环境特点,调整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如灌洗的压力等。
病史因素: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进行刷检等操作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刷检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在检查前评估凝血功能,并在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止血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