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是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致静脉迂曲扩张,身体多部位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先天与后天因素致,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检查诊断,可通过避免久站久坐等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门静脉高压致肝硬化引起,精索静脉曲张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左侧,各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需针对不同情况预防与注意。
一、静脉曲张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张,比如下肢浅静脉曲张较为常见,其他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也时有出现。
二、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成因
(一)先天因素
1.静脉壁结构缺陷:有些人天生静脉壁比较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就容易扩张,瓣窦处的扩张会使原有的静脉瓣膜无法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
2.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膜是保证血液单向回流的重要结构,若瓣膜先天发育不良等,就不能正常阻止血液逆流,进而引发静脉曲张。比如先天性静脉瓣膜缺如或功能异常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下肢静脉曲张。
(二)后天因素
1.长期站立或久坐:像教师、售货员、理发师等长期站立的人群,下肢静脉长时间承受较大压力,血液回流困难;而长期久坐的人,下肢活动少,静脉血流速度缓慢,也会增加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位每天站立工作8小时以上的售货员,其下肢静脉承受的压力比常人更大,患静脉曲张的几率明显高于办公室文员等久坐人群。
2.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影响静脉管壁的张力,容易导致静脉曲张。一般在妊娠中晚期较为明显,部分女性产后静脉曲张情况可有所缓解,但也有一些会持续存在。
3.肥胖:过重的体重增加了下肢静脉的负担,使得静脉回流阻力增大,易引发静脉曲张。研究表明,体重指数较高的人群,患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比正常体重人群高。比如一个体重超标的人,下肢静脉要承受更多来自身体的压力来推动血液回流,长期下来就容易出现静脉扩张、迂曲。
三、其他部位静脉曲张的相关情况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多由门静脉高压引起,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就会使食管胃底的静脉丛发生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呕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例如,一位患有乙肝后肝硬化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若饮食不注意(如进食粗糙食物)等诱因,就可能导致静脉破裂出血。
(二)精索静脉曲张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左侧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左侧精索静脉解剖结构特点,如左侧精索静脉呈直角注入左肾静脉,血流阻力较大,再加上静脉瓣发育不全等因素,导致精索静脉回流受阻而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可能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进而影响生育功能。
四、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一)下肢静脉曲张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下肢酸胀、疼痛,尤其在久站后明显,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随后可见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像蚯蚓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严重时可出现溃疡(老烂腿),且溃疡经久不愈。
(二)其他部位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精索静脉曲张可在阴囊内摸到蚯蚓状团块,伴有阴囊坠胀、隐痛等不适。
五、静脉曲张的诊断方法
(一)下肢静脉曲张
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医生会观察下肢静脉的外观,还会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等。此外,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静脉的形态、血流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二)其他部位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通过胃镜检查直接观察到曲张的静脉;精索静脉曲张可通过超声检查来明确静脉是否扩张及程度等。
六、静脉曲张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一)下肢静脉曲张预防
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改变体位,适当活动下肢,比如站立一段时间后可以走动走动,坐久了起来伸展一下四肢。
2.适度运动:进行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减轻下肢静脉负担。
4.穿戴弹力袜:对于长期站立等高危人群,可穿戴合适的弹力袜,帮助促进静脉回流。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要注意适当活动,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减轻静脉回流压力。
2.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定期检查下肢静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有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要更加留意自身下肢静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尽早就诊,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其患静脉曲张的风险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