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损伤可引发运动、感觉、反射、平衡与协调、认知与精神等多方面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瘫痪(如偏瘫、截瘫等)和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感觉功能障碍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过敏;反射异常表现为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可致共济失调;认知与精神障碍包括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和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定等)。
一、运动功能障碍
1.瘫痪:中枢神经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瘫痪,如偏瘫(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截瘫(双下肢及躯干运动障碍)等。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运动传导的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递。例如,脊髓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损伤程度不同,瘫痪的范围和程度各异。在儿童中,如果是先天性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损伤,可能从婴儿时期就表现出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如不能正常抬头、坐立、行走等;对于有脑卒中病史的成年人,若损伤了大脑运动中枢,会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情况。
2.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时,肌肉松软,肢体活动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中枢神经损伤破坏了对肌张力的正常调节机制,如锥体系损伤常引起肌张力增高,而锥体外系损伤可能导致肌张力降低等不同表现。在老年人群中,脑血管病引发中枢神经损伤时,易出现肌张力异常,影响日常的肢体活动和平衡功能;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也常存在明显的肌张力异常,影响其运动姿势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二、感觉功能障碍
1.感觉减退或丧失: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多种感觉的减退或丧失。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机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刺激。例如,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区域常出现相应的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在糖尿病合并中枢神经病变的患者中,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可出现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觉减退等;对于头部外伤导致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受伤部位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
2.感觉过敏:与感觉减退相反,患者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这是中枢神经损伤后感觉传导通路功能紊乱所致。比如,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等。在一些中枢神经病变康复期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影响其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对肢体的正确感知。
三、反射异常
1.深反射亢进: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明显增强,常伴有反射活跃、反射潜伏期缩短等表现。这是因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对脊髓反射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深反射亢进。在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中,如果损伤了上运动神经元,可能会出现深反射亢进的情况;对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中枢神经损伤的,也可能出现深反射异常亢进的表现。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这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影响了浅反射的传导通路。例如,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常出现相应的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脑部病变影响到相应神经传导通路时,也会导致浅反射异常。在老年人因脑血管病导致中枢神经损伤时,可能会出现浅反射的改变,影响对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的评估。
四、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
1.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平衡和协调的结构受损,如小脑、脊髓后索等部位损伤可引起共济失调。例如,小脑梗死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走路时步态蹒跚,像醉酒样;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其中枢神经系统存在遗传因素导致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从幼年或青年时期开始就逐渐出现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在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维生素B1缺乏进而引起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中,也可能出现共济失调的表现,影响其日常的行走和肢体运动。
五、认知与精神障碍
1.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等。中枢神经损伤累及大脑相应的认知功能区域时会出现这些表现。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的进行性退变,导致认知功能逐渐减退;头部外伤导致大脑额叶等认知相关区域受损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影响其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老年人群中,脑血管病多次发作导致中枢神经损伤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2.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中枢神经损伤后,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以及相关神经回路受损,可引发精神方面的异常。比如,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抑郁情绪,这与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生化改变有关;脑肿瘤压迫周围中枢神经组织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对于小儿中枢神经损伤,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会影响其后续的精神心理发育,出现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