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使有过敏基因易感性者风险增加,以及免疫系统状态异常,如失衡或发育不成熟易引发过敏;外在因素有过敏原接触,包括吸入性、食物性、接触性过敏原,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变化、空气污染,还有生活方式因素如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穿着不当刺激皮肤等。
一、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过敏相关基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个体发生皮肤过敏的风险可能增加。这是由于基因决定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使得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对某些外界物质产生过度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更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的刺激而引发过敏。
(二)免疫系统状态
1.免疫失衡:当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时,容易引发皮肤过敏。例如,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Th2细胞占优势时,机体倾向于发生过敏反应。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会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皮肤中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
2.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物质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发生皮肤过敏。例如,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系统调节能力弱,接触到尘螨、某些食物等过敏原时,较成人更易出现皮肤过敏表现。
二、外在因素
(一)过敏原接触
1.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粉过敏原,春季的杨树、柳树花粉,秋季的蒿草花粉等,当人体吸入这些花粉后,可能引发皮肤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等。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外出若未做好防护,接触花粉后很快可能出现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皮肤过敏症状。
尘螨:尘螨是室内常见的过敏原,其排泄物等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尘螨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在卧室的被褥、枕头、沙发等处较多。过敏者接触尘螨后,皮肤可能出现湿疹样改变、瘙痒等症状,而且这种过敏反应可能持续存在,因为尘螨无处不在,难以完全避免接触。
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真菌,如室内的霉菌等。接触真菌后,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过敏表现,尤其对于有皮肤过敏史或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真菌过敏原的影响。
2.食物性过敏原
常见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可能在饮用牛奶后出现口周红斑、呕吐、腹泻,严重时皮肤也会出现广泛的皮疹;对鱼虾过敏者食用后可能迅速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甚至累及全身皮肤。
食物添加剂:一些食物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香料等也可能引起皮肤过敏。例如,某些人食用含有特定防腐剂的食品后,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症状。
3.接触性过敏原
化妆品: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某些化学添加剂等可能成为接触性过敏原。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的人群,可能逐渐对其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面部皮肤红肿、瘙痒、脱屑等。
金属:如项链、手链等饰品中的镍,手表带中的铬等金属成分,接触皮肤后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局部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有瘙痒或疼痛。
植物:某些植物如漆树、荨麻等,接触后可引起皮肤过敏,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皮肤炎症反应,出现红斑、肿胀、水疱等。
(二)环境因素
1.温度和湿度变化:温度的急剧变化(如从寒冷环境突然进入温暖环境,或反之)以及湿度的大幅波动(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都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皮肤过敏。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干燥,皮肤水分流失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的侵袭而引发过敏;而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有利于尘螨、真菌等过敏原的滋生,也增加了皮肤过敏的风险。
2.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如PM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等,会对皮肤造成刺激,损害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影响而发生过敏反应。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清洁:过度频繁地使用肥皂、洗面奶等清洁产品清洁皮肤,尤其是使用强碱性的清洁用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皮肤过敏。例如,一些人每天多次过度清洁面部皮肤,结果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过敏等症状。
2.穿着不当: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由于化纤不透气且可能含有某些化学处理剂,接触皮肤后容易引起皮肤过敏。此外,穿着过紧的衣物,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正常代谢,也可能增加皮肤过敏的发生几率。例如,过敏体质者穿着化纤材质的紧身内衣后,可能出现胸部皮肤红斑、瘙痒等过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