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脓肿与痔疮是不同疾病,定义上分别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和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病理机制上肛门脓肿多因肛腺感染等致急性化脓性炎症,痔疮与肛垫下移、静脉曲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别,肛门脓肿局部和全身表现因部位而异,痔疮内痔、外痔表现不同;诊断方法中肛门脓肿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痔疮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原则上肛门脓肿非手术用抗生素等,手术切开引流,痔疮非手术调整生活等,严重时手术。
一、疾病定义与概念区别
肛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由肛腺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病因与肛垫下移、静脉曲张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与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肛垫充血增生肥大移位有关。
二、病理机制差异
肛门脓肿:
感染途径:多因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粪便损伤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肛腺后,可沿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形成脓肿,不同间隙的脓肿有其特定好发部位及表现,如坐骨直肠窝脓肿主要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继而为持续性跳痛等。
炎症特点:是急性化脓性炎症过程,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局部组织会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严重时可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痔疮:
肛垫因素:正常情况下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当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时,就会形成痔疮,比如长期排便困难、久坐等因素可能促使肛垫淤血、肥大。
静脉曲张因素:直肠静脉丛本身有特殊的解剖结构,若存在便秘、妊娠等情况,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屈曲扩张形成痔疮,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痔核脱出,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等。
三、临床表现区别
肛门脓肿:
局部表现:不同部位脓肿表现有差异,肛周皮下脓肿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寒战、全身疲倦不适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仅有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等。
全身表现:脓肿较大时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全身症状更为突出,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易扩散。
痔疮:
内痔:Ⅰ度内痔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排便时出血,可自行停止;Ⅱ度内痔排便时出血,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内痔痔核脱出后需用手辅助还纳;Ⅳ度内痔痔核长期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常无明显症状,偶有肛门瘙痒;血栓性外痔起病突然,疼痛剧烈,肛门部可见暗紫色肿物,触痛明显;炎性外痔有肛门坠胀疼痛,局部红肿、有灼热感。
四、诊断方法区别
肛门脓肿: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压痛性肿物,甚至有波动感,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肛门指诊可能感觉直肠壁饱满、有波动感。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深部脓肿诊断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对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清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内痔脱出或外痔的表现,如可见到肛门缘肿物等。
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内痔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诊触及,但可了解直肠内情况。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五、治疗原则区别
肛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较小的脓肿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局部坐浴等,如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促进炎症消退,但儿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需注意浓度,避免灼伤皮肤,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等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评估。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多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选择,如肛周皮下脓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引流,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需在肛门镜下切开引流等。
痔疮:
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初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改变不良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局部使用药物治疗,如栓剂、膏剂等,缓解便血、疼痛、瘙痒等症状,儿童使用痔疮相关药物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温和药物。
手术治疗:当痔疮症状严重,如内痔反复脱出不能还纳、外痔疼痛剧烈影响生活等情况时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总之,肛门脓肿和痔疮是不同的疾病,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中需准确鉴别,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