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等,治疗分早期溶栓等及恢复期康复;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与长期不良姿势有关,分多型,辅助检查有颈椎X线、CT、MRI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塞,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提高脑梗塞的发病几率。心源性栓塞则多是由于心脏内的血栓等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部血管引起,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容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就可能导致脑梗塞。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颈椎的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韧带增厚等原因会导致颈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等,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其发病与长期不良的姿势有关,如长时间低头工作、使用电子设备等,这在现代办公人群中较为普遍,尤其是长期伏案的白领、学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退行性变也会逐渐加重,进而引发颈椎病。
二、临床表现
脑梗塞
症状因梗塞部位和面积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有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一侧手臂或腿部无力,拿东西拿不住、走路时腿发软等;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楚、听不懂别人说话等;口角歪斜;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不同年龄层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老年脑梗塞患者可能只是表现为轻度的认知障碍、头晕等,而中青年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较明显的肢体瘫痪等症状。
颈椎病
主要有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同时向上肢放射,伴有上肢的麻木、无力,疼痛可因颈部活动而加重;脊髓型颈椎病会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手部精细动作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大小便失禁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颈椎病的表现可能受其活动方式等因素影响,比如年轻患者长期低头学习或工作,可能更多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而老年患者由于颈椎退变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辅助检查
脑梗塞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低密度的梗塞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塞灶可能显示不清晰。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缺血病灶。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部位等情况。例如,通过头颅MRI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脑部缺血区域的信号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脑梗塞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颈椎病
颈椎X线检查可以观察颈椎的骨质结构,如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看是否有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情况。颈椎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如椎间盘是否突出、椎管是否狭窄等。颈椎MRI则能更好地显示颈椎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的情况,对于判断颈椎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比如,通过颈椎MRI可以明确脊髓是否受压、神经根受压的程度等。
四、治疗原则
脑梗塞
早期主要是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符合溶栓指征,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高血糖患者需要控制血糖等。康复治疗在脑梗塞恢复期非常重要,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在溶栓等治疗时需要更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
颈椎病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有颈椎牵引、颈部理疗(如热敷、按摩等,但按摩需谨慎,避免不当按摩加重病情)、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等。对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比如年轻患者如果病情允许可能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来保留颈椎的功能,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整体状况来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