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控制血糖;改善脑循环的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治疗;神经保护的钙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应用;外科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康复治疗要早期介入并长期坚持;还有针对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调整治疗与康复方案。
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需将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一般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较为合适。对于低血糖患者,应及时纠正,可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等处理。
改善脑循环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例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其溶栓时间窗一般为发病4.5小时内,尿激酶的溶栓时间窗为发病6小时内。溶栓治疗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也存在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在发病后尽早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则是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心源性栓塞等,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并发症。例如,使用华法林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2~3之间较为合适。
降纤治疗:可使用降纤药物,如巴曲酶等。降纤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抑制血栓形成。但需要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
神经保护治疗
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它可以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轻细胞的钙超载损伤,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改善脑供血,缓解脑血管痉挛。
自由基清除剂:例如依达拉奉,它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外科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的患者,CEA可以切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供血。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适用于近期有TIA或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70%;或同侧颈动脉狭窄50%~69%,伴有溃疡斑、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患侧半球脑灌注减低等情况。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于某些复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严重的颅内动脉狭窄且无法进行其他有效治疗时,可能会考虑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通过建立新的血管通道,改善脑供血。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例如,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良肢位摆放等,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进行主动运动训练等。语言康复则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等。认知康复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也非常重要,可通过认知训练游戏等方式进行。
康复治疗的长期坚持: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患者需要坚持按照康复方案进行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避免血压过低,因为老年患者脑灌注代偿能力较差,过低的血压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对于降糖药物的使用,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度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儿童患者: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谨慎用药。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改善脑循环的一些物理治疗等。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例如,溶栓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严格评估风险效益比,因为儿童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康复治疗方面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注重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状态。
女性患者: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妊娠哺乳期女性需要权衡出血风险和疾病本身对母婴的影响。在康复治疗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可能在患病后存在更多的心理压力,如担心疾病对自身外貌、生育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