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血管壁病变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脑灌注不足)、心源性因素(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致血栓脱落或心输出量减少)、其他病因(血液成分改变、血管痉挛、小血管病变、颈部动脉受压等),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和病因表现不同,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TIA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不光滑,形成斑块,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会导致血管狭窄。例如,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血管腔变窄,血流通过受阻,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这种狭窄会使得脑部局部的血流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且,斑块还可能发生溃疡、破裂等情况,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会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或堵塞,不过这种血栓往往是短暂性的,可自行溶解,血流恢复,症状也随之缓解。
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当患者血压降低时,比如患者在体位突然改变、大量失血、服用降压药物不当等情况下,会使得脑部的血流灌注不足。因为原本狭窄的血管已经限制了血流,血压再降低,就无法保证脑部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TIA。例如,一位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在快速站立时,由于血压调节机制的影响,血压突然下降,就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
心源性因素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当心房颤动发作时,这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部的血管,堵塞脑血管,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据相关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TIA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例如,长期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抗凝治疗,发生脑栓塞(包括TIA形式的脑栓塞)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病变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血流缓慢、涡流形成等,容易促使血栓形成。当心脏收缩时,这些血栓可能会脱落,进而栓塞脑部血管引发TIA。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左心房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堵塞脑部血管,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减少,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心肌梗死过程中可能会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也可能导致脑部血管堵塞,引发TIA。
其他病因
血液成分改变: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改变血液的成分和性质,从而增加TIA的发生风险。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增多,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部血流供应不足。还有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另外,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大量增殖,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成分和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进而引发TIA。
血管痉挛:某些因素可导致脑部血管发生痉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液刺激脑血管可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痉挛会使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减少,从而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此外,偏头痛患者也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尤其是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在先兆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脑部缺血症状,类似于TIA。
小血管病变:颅内小动脉的病变也可能导致TIA。例如,高血压引起的微小动脉硬化,会使小动脉管腔狭窄。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等改变,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得脑部小血管的血流供应出现短暂性障碍,引发TIA。
颈部动脉受压:颈部的一些情况可能会压迫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比如,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增生的颈椎骨质可能会压迫颈部的动脉,尤其是椎动脉。当头部过度转动或伸展时,这种压迫会加重,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的症状有头晕、视物模糊等。另外,颈部的肿瘤、颈部的外部压迫(如过紧的衣领等)也可能导致颈部动脉受压,引起脑部血流减少。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其发生TIA的风险和具体病因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是TIA的高发人群;男性和女性在TIA的发病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等,会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因的发展,从而增加TIA的发生几率。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需要严格进行抗凝治疗来降低血栓脱落导致TIA的风险;对于有颈部动脉受压因素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的颈椎病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避免颈部过度转动或伸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