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脑血管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涵盖意识状态、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等更敏感;脑血管检查包括TCD检测血流情况和DSA明确脑血管病变,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有不同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意识状态
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等来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对呼唤的回应等判断,成人则通过语言交流、对疼痛刺激的睁眼、言语、肢体运动反应(GCS评分法)来评估意识水平,意识状态异常可能提示中风后遗症病情较重或有其他并发症。
2.颅神经检查
视神经:检查视力、视野等。可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用视野计检查视野范围,中风后遗症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引导。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检查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观察眼球能否向各个方向灵活运动,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正常。中风可能影响这些颅神经,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
面神经:检查面部表情肌运动,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是否对称,不同年龄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表现不同,儿童面部肌肉发育未完全成熟,评估时需注意与正常儿童的对比。
听神经:检查听力,可通过耳语试验等初步评估,不同年龄人群听力正常范围不同,儿童听力筛查有专门的方法和标准。
舌咽、迷走神经:检查吞咽功能、发音等,观察患者吞咽时是否有呛咳,发音是否清晰,中风后遗症可能导致吞咽困难等问题,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
3.运动功能检查
肌力检查:采用0-5级肌力评分法评估肢体肌力,分别观察上肢和下肢各肌群的肌力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肌力水平不同,儿童肌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成人肌力异常可能与中风导致的运动神经受损有关。
肌张力检查:触摸肌肉硬度并被动活动肢体感受阻力,评估肌张力是增高还是降低。中风可能引起肌张力异常,如痉挛性增高或弛缓性降低,不同年龄患者的肌张力表现特点不同,儿童肌张力相对成人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协调运动检查:包括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评估患者的协调运动能力。中风后遗症患者可能出现协调运动障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该检查时的表现和判断标准有差异。
4.感觉功能检查
检查痛觉、触觉、温度觉等,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是否正常。中风可能导致感觉减退或异常,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刺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等表现提示感觉异常。
5.反射检查
深反射: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观察反射是否正常引出及反射强度。中风可能影响深反射,出现反射亢进或减弱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深反射表现有差异,儿童深反射相对成人较弱。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评估浅反射的存在情况。中风后遗症可能导致浅反射异常,影响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检查意义:是初步筛查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法,可快速发现脑部是否有出血、梗死等病变。通过头颅CT可以观察到脑内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于区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有重要价值。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头颅CT的操作和图像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
检查表现:缺血性中风在头颅CT上早期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出血性中风则表现为高密度影。
2.头颅MRI
检查意义: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比头颅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24小时内,头颅MRI-DWI序列可早期发现缺血病灶。同时,对于脑部病变的细节显示更清晰,能更好地评估脑实质的情况。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头颅MRI检查需根据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因素进行,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以获得清晰图像。
检查表现:缺血性中风在MRI-DWI上早期即可见高信号病灶,出血性中风则可见相应的异常信号改变。
三、脑血管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检查意义:可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可帮助了解脑部血管的供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痉挛等问题。不同年龄患者的脑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特点不同,儿童进行TCD检查时需考虑其血管较细等特点。
检查表现:可发现脑血管狭窄时血流速度增快等异常情况。
2.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等病变。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若需要进一步明确脑血管的详细情况以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考虑进行DSA检查,但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不同年龄患者进行DSA检查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该检查需充分评估其耐受性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