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的ELISA和中和试验、病原学检查的病毒分离)、影像学检查(头部CT和MRI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中ELISA可检特异性IgM抗体用于早期诊断,中和试验可通过抗体效价判断;病毒分离需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头部CT用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MRI对脑实质病变检测更敏感;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外观、细胞计数、蛋白质、糖和氯化物等有相应表现,不同检查有不同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儿童检查需特别谨慎。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学检查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森林脑炎特异性抗体。一般采用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通常在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血清中森林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则对森林脑炎有诊断意义。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森林脑炎患者发病初期,ELISA检测IgM抗体的阳性率较高,能够为早期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适用人群:所有疑似森林脑炎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均可进行该检测,但在儿童群体中,需注意样本采集的规范性,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对于有森林脑炎疫区暴露史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进行该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
2.中和试验
原理:中和试验是通过观察病毒对细胞或动物的感染能力被特异性抗体中和的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病毒感染。在森林脑炎的诊断中,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如果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则有诊断价值。该方法特异性较高,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适用人群:适用于对诊断有进一步确认需求的患者,对于有森林脑炎流行病学史且血清学初筛有异常的人群,可进一步进行中和试验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进行,但在儿童中要注意样本的妥善保存和运输,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二)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
方法:可采取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一般是将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物中,如乳鼠脑内接种或细胞培养系统(如Vero细胞等)。如果能分离出森林脑炎病毒,则可确诊。但病毒分离的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在具备相应生物安全条件的实验室进行,且分离阳性率可能会受到标本采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发病早期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阳性率相对较高。
适用人群:对于临床表现高度疑似森林脑炎且血清学检查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病毒分离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但在儿童标本采集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严格遵循生物安全规定。
二、影像学检查
(一)头部CT检查
1.表现
在森林脑炎患者中,头部CT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或者在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如脑水肿导致的脑实质密度减低等。但头部CT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采用合适的辐射防护措施。
适用人群:对于疑似森林脑炎且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需排除其他颅内疾病的患者,可进行头部CT检查。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但儿童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二)头部MRI检查
1.表现
头部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检测比CT更敏感。森林脑炎患者在发病后,头部MRI可能会显示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如在颞叶、额叶等部位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FLAIR像高信号等,提示存在脑组织的炎性病变。对于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要确保患儿保持安静,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剂,但要注意镇静剂对儿童身体的影响及相关禁忌。
适用人群: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森林脑炎且需要更清晰观察脑实质病变情况的患者,可进行头部MRI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配合检查。
三、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
外观:森林脑炎患者的脑脊液外观多为无色透明,但在病情较重时可能会稍显混浊。
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一般以淋巴细胞为主。例如,有研究显示,森林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多在(10-500)×10^6/L之间,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可轻度升高,一般在0.5-1.5g/L左右,但具体数值因患者病情轻重而异。
糖和氯化物:糖和氯化物含量一般在正常范围内,这有助于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结核性脑膜炎等,结核性脑膜炎时糖和氯化物多降低。
适用人群:对于疑似森林脑炎且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的患者,应进行脑脊液检查。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但儿童进行腰椎穿刺等操作时要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腰椎穿刺的操作规范,如控制穿刺速度、准确固定患儿等,以减少患儿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