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且程度超正常1.5倍以上的疾病。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按部位分胸、腹主动脉瘤,按病理形态分囊性、梭形动脉瘤;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有症状阶段;诊断靠超声、CTA、MRA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介入;特殊人群老年、女性、有基础病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且程度超正常1.5倍以上的疾病。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按部位分胸、腹主动脉瘤,按病理形态分囊性、梭形动脉瘤;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有症状阶段;诊断靠超声、CTA、MRA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介入;特殊人群老年、女性、有基础病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扩张程度通常为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以上。
一、病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壁弹性减退,易发生动脉瘤。男性患主动脉瘤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及激素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男性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更易出现主动脉瘤相关病变。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促进动脉硬化,进而增加主动脉瘤发生风险;高血压也是常见诱因,持续升高的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壁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此外,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异常,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也会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增加主动脉瘤发病几率。
3.病史因素:某些疾病如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更容易发生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病变,也为主动脉瘤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分类
1.按部位分类
胸主动脉瘤:发生在胸部的主动脉区域,根据具体发生部位又可细分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降主动脉瘤等。胸主动脉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
腹主动脉瘤:位于腹部的主动脉部位,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瘤类型之一。腹主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腹部搏动性肿物等表现。
2.按病理形态分类
囊性动脉瘤:瘤体呈囊性,颈部较窄,多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受损不均匀导致。
梭形动脉瘤:瘤体累及动脉壁全周,呈梭形扩张,常见于动脉硬化等引起的主动脉病变。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阶段:在主动脉瘤较小的时候,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阶段
压迫症状:胸主动脉瘤较大时压迫周围神经可引起胸背部疼痛;压迫喉返神经可导致声音嘶哑等。腹主动脉瘤压迫输尿管可能引起排尿困难等。
破裂倾向相关症状:无论是胸主动脉瘤还是腹主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或腹痛,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情况非常危急,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主动脉瘤,能观察主动脉的内径、瘤体大小等情况,方便快捷,可作为常规的初步检查手段。例如经腹部超声可用于腹主动脉瘤的筛查,经胸超声可对胸主动脉进行初步评估。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是诊断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可精确了解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依据。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行CTA检查的患者,可选择MRA,它能获得与CTA类似的血管图像信息,且无辐射损伤,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或瘤体直径较大(如腹主动脉瘤直径≥5厘米,胸主动脉瘤直径≥5.5厘米等情况)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等,通过手术重建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防止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介入治疗:一些患者可选择介入治疗,如腔内修复术等,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等装置来隔绝动脉瘤,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创伤小等优点,但对患者的适应证有严格要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前后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在围手术期要控制好血压等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情况(若患者有妊娠计划或处于妊娠期,主动脉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能影响动脉瘤的发展和治疗决策)。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本身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主动脉瘤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少对主动脉壁的压力;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避免因代谢紊乱影响血管病变的恢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