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手术方式有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以肺叶切除术为例介绍手术步骤,包括术前准备(评估与呼吸道准备)、麻醉、手术操作(体位摆放、切口选择、分离组织、切断支气管和血管、缝合关闭切口),术后需注意呼吸管理(吸氧与呼吸功能锻炼)、感染防控(抗生素使用与切口护理)、咯血观察、康复监测(肺功能监测)。
一、手术方式选择
1.肺叶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局限于一侧肺叶、一段或多段的支气管扩张病变,且病变较为局限,心肺功能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较为适用。例如,患者病变主要集中在右肺上叶,经过评估心肺功能可以承受手术的情况下,可考虑肺叶切除术。
原理:通过切除病变的肺叶组织,去除反复感染、扩张的支气管部分,从而减少感染源,改善患者的症状。其依据是病变肺叶已失去正常的肺功能,且持续产生感染等不良影响,切除后剩余肺组织可维持基本的呼吸功能。
2.肺段切除术
适用情况:当支气管扩张病变局限于某一肺段,而该肺段所属肺叶其他部分功能良好时可选择。比如,病变仅累及左肺下叶的一个肺段,且左肺下叶其他肺段无明显病变及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允许的话可考虑肺段切除术。
原理:切除病变的肺段,保留相对正常的肺段组织,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因为肺段是肺的相对独立结构,切除病变肺段后,剩余肺段能够继续发挥呼吸等功能,相比于肺叶切除,对肺功能的保留更有优势。
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反复大咯血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例如,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进行传统的肺叶、肺段切除术,但存在反复大咯血危及生命的情况,可考虑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原理:通过栓塞供应病变支气管的动脉,减少咯血的发生。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病变支气管周围常有异常增粗的血管,这些血管容易破裂导致咯血,栓塞术可以阻断异常血管的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手术操作步骤(以肺叶切除术为例简单说明)
1.术前准备
评估: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胸部CT、肺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病变范围及全身状况,以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及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还需特别关注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呼吸道准备: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呼吸道清洁,如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等,以减少术中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对于长期有咳嗽、咳痰的支气管扩张患者,术前的呼吸道准备尤为重要,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状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2.麻醉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确保麻醉的安全有效。
3.手术操作
体位摆放:患者取侧卧位,使需要手术的一侧肺部朝上,便于手术操作。
切口选择:根据病变肺叶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胸部切口,如后外侧切口等。
分离组织:依次分离胸部的肌肉、肋骨等组织,暴露肺部。然后游离肺叶的血管、支气管等结构。在分离血管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对于支气管的处理要准确,为后续的切断做准备。
切断支气管和血管:分别切断肺叶的支气管及相应的动脉、静脉,将病变肺叶切除。
缝合关闭切口:切除病变肺叶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关闭胸腔。
三、术后注意事项
1.呼吸管理
吸氧:术后患者常规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对于老年患者及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血氧变化,及时调整吸氧方案。
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吹气球等,促进肺复张,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的呼吸功能锻炼对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呼吸状态。
2.感染防控
抗生素使用: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会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对于长期支气管扩张患者,其气道内可能存在多种耐药菌,术后抗生素的选择要更加谨慎,依据药敏结果精准用药。
切口护理:保持胸部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肥胖患者等切口愈合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更要加强切口护理,预防切口感染。
3.咯血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咯血情况,包括咯血的量、颜色等。如果出现咯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曾有大咯血病史的患者,术后更要重点观察,因为仍有再次咯血的可能。
4.康复监测
肺功能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肺功能,了解肺功能恢复情况。根据肺功能的变化,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肺功能恢复的速度可能不同,要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和干预。例如,年轻患者肺功能恢复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及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