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相应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有胸部X线、CT、肺功能等,诊断结合病史等并与慢性支气管炎等鉴别;哮喘是异质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等为特征,有典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有支气管舒张/激发试验、胸部X线等,诊断结合症状等并与左心衰竭等鉴别。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部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例如吸烟等因素可损伤肺组织,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增多,而抗蛋白酶(如α-抗胰蛋白酶)对其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肺组织弹性蛋白被分解,肺泡壁断裂,肺泡融合形成肺气肿。常见于长期吸烟人群,年龄因素也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肺组织本身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易诱发肺气肿。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呈现的高反应性。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炎症机制,变应原等刺激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交联,使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多种炎性介质,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黏膜水肿,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哮喘症状。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期发病较为常见,性别方面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有研究显示部分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可能与性别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中接触变应原(如宠物毛发、花粉等)、吸烟(二手烟等)等因素易诱发哮喘。
二、临床表现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程度逐渐加重,表现为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还可伴有咳嗽、咳痰,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痰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体征上,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啰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长期患病,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易出现并发症,如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等。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有些患者在发作前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体征为胸廓胀满呈吸气状态,呼吸动度变小,叩诊过清音,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音延长。非发作期可无明显体征。儿童哮喘患者可能在玩耍过程中出现喘息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呼吸等情况,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鉴别。
三、辅助检查
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轻微的肺气肿改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依据,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70%,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比值>40%。对于老年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能客观评估其肺通气功能受损情况,为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若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可诊断为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如吸入组胺或乙酰甲胆碱后FEV下降≥20%,为激发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对于儿童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可能因配合度问题操作有一定难度,可结合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气肿:主要根据病史(长期吸烟等)、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需要与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鉴别,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肺气肿,通过病史、症状特点及肺功能等检查可鉴别两者。
哮喘:主要根据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结合发作时的体征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需要与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相鉴别,左心衰竭多有心脏病史,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心脏查体可有心脏增大、病理性杂音等,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等表现,可与哮喘鉴别。对于儿童,还需与毛细支气管炎等疾病相鉴别,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喘息、三凹征等,通过病原学检查等可辅助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