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引起,有急慢性之分,表现为咳嗽咳痰等,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结合症状病史等,治疗分急慢性期,预后不一;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致免疫炎症等反应,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靠症状和肺功能等,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和药物等,预后与控制情况有关,特殊人群需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化学刺激(如吸烟、空气污染等)引起。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调节失衡等有关,多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引发免疫细胞活化,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导致气道狭窄。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以后可有咳痰,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咳嗽、咳痰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每年发作,病情逐渐进展,可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哮喘可能更易在运动后发作咳嗽、喘息。
体征差异
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部可无明显体征,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等。
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哮喘: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可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可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和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影像学检查
支气管炎: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
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病史(如吸烟史、接触有害气体史等),再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可作出临床诊断,必要时结合影像学等检查。
哮喘:根据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典型症状,结合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等。
鉴别诊断
与其他慢性咳嗽疾病鉴别:需与慢性支气管炎鉴别的疾病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支气管扩张常有反复咯血,影像学可见支气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痰中可找到结核菌。与哮喘需鉴别的疾病有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左心衰竭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咳粉红色泡沫痰,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五、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根据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咳嗽无痰时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溴己新等祛痰;气喘明显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主要是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治疗措施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有效药物;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缓解哮喘发作时的支气管痉挛)等。对于儿童哮喘,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不恰当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
六、预后情况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哮喘:如果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多数哮喘患者可控制症状,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导致气道结构重塑,肺功能下降,影响预后,尤其儿童哮喘如果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肺功能的正常发育。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等,在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需特别关注,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