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术后粘连是常见并发症,发生机制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异常有关,有腹痛、肠梗阻等表现,可通过腹平片、CT等诊断,可通过轻柔操作、冲洗腹腔、早期活动预防,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补液,严重时需手术,老年和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生机制
炎症反应:手术创伤会引起局部炎症,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促使纤维蛋白原渗出并转化为纤维蛋白,为粘连形成提供基础物质。例如,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粘连形成。
组织修复过程异常:正常的组织修复过程中,若修复机制失调,就容易导致过度的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引发粘连。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后,机体启动修复程序,在修复过程中,如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沉积不受控制,就会使肠管等组织相互粘连。
结肠癌术后粘连的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如屈伸肢体、翻身等,由于粘连肠管受到牵拉,可引起疼痛加剧。例如,患者由卧位改为坐位时,粘连的肠管可能受到牵拉刺激,导致腹痛发作。
肠梗阻表现:这是较为严重的情况,当粘连导致肠腔狭窄或梗阻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如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呕吐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为少量胃内容物;完全性肠梗阻时,呕吐频繁,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甚至粪便样物,腹胀明显,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结肠癌术后粘连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到肠管扩张、积气及多个液平面,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以及粘连导致肠梗阻的情况。例如,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见肠管轻度扩张,有少量液平面;完全性肠梗阻时,肠管扩张明显,液平面数量增多。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肠管的粘连情况,可发现肠管之间的粘连、肠管与腹膜等组织的粘连,还能辅助判断有无肠梗阻及肠梗阻的严重程度。通过CT图像,可以看到粘连部位肠管的形态、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诊断和评估粘连的情况有重要价值。
结肠癌术后粘连的预防措施
手术操作技巧
轻柔操作:手术过程中尽量轻柔操作,减少对肠管、腹膜等组织的损伤。例如,在分离组织、切除肿瘤等操作时,使用精细的器械,避免过度钳夹、牵拉组织,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从而减少粘连形成的可能性。
生理盐水冲洗:手术结束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的纤维蛋白原、炎症介质等可能促进粘连的物质。研究表明,生理盐水冲洗可以降低腹腔内纤维蛋白的含量,减少粘连的发生风险。
早期活动:患者术后应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病情允许,术后24小时内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2-3天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短距离行走等。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管粘连的机会。因为活动可以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同时也能防止肠管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而发生粘连。
结肠癌术后粘连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对于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患者,胃肠减压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肠梗阻症状。例如,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可以使肠管得到休息,促进肠管蠕动恢复,部分患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补液支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由于肠梗阻患者存在呕吐、胃肠减压等情况,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及时的补液支持可以保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为机体的恢复提供条件。
手术治疗:如果粘连导致严重的、经非手术治疗无法缓解的肠梗阻,或者粘连引起反复剧烈腹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分离粘连,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但手术本身也可能再次造成粘连,因此在手术中需要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尽可能减少新的粘连形成。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发生结肠癌术后粘连的风险可能更高。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预防粘连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早期活动的安全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在治疗方面,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补液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例如,老年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时,需要家属在旁协助,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儿童患者:儿童结肠癌术后发生粘连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粘连,处理较为棘手。儿童的腹腔容积相对较小,粘连容易导致严重的肠梗阻等并发症。在预防粘连时,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术后早期活动要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上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胃肠减压、补液等,因为儿童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例如,儿童患者在使用胃肠减压时,要注意胃管的固定,防止患儿误拔胃管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