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功能受损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包括血液回流障碍致局部有下肢沉重酸胀感、皮肤营养障碍等症状;引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有红肿疼痛等表现,少数有全身低热反应;可致出血,有缓慢持续渗血等特点,大量出血会致贫血等;还会形成溃疡及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且易感染,感染后有相应症状;同时会使运动受限,不同人群表现不同,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及心理健康受影响等。
一、静脉功能受损相关危害
(一)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局部症状
1.下肢沉重、酸胀感
静脉曲张会使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影响血液正常回流,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淤积,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年轻人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这种酸胀感会更明显;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也更容易出现下肢沉重、酸胀感。例如,一项针对长期从事站立工作人群的研究发现,其中患有静脉曲张的人群下肢酸胀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静脉曲张人群。
2.皮肤营养障碍
长期静脉回流不畅会引起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多发生在小腿下段,开始可能是局部轻微的色素沉着,逐渐加重呈褐色。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患者会不自觉搔抓,进一步损伤皮肤。对于女性患者,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皮肤瘙痒可能会更敏感;儿童若有先天性静脉曲张,皮肤营养障碍的表现可能会因生长发育而有不同特点,比如皮肤薄嫩,更容易出现破损等情况。而且皮肤营养障碍还可能导致皮肤湿疹样改变,严重时会形成溃疡,即静脉曲张性溃疡,这种溃疡愈合困难,会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老年患者,溃疡长期不愈可能引发感染等更严重问题。
二、引发并发症的危害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
1.局部表现
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病变静脉区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可触及硬结节或条索状肿物,有压痛。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年轻人活动较多时,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儿童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对疼痛的表达和反应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细致的观察。例如,有研究显示,在静脉曲张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其中部分患者会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2.全身影响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全身反应,如低热等,但一般程度较轻。不过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时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药物使用受限等情况,需要更多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问题。
(二)出血
1.出血特点
曲张静脉壁薄,轻微外伤就可能导致出血,尤其是小腿部位。出血通常为缓慢、持续的渗血或喷射状出血。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更容易在轻微碰撞等情况下发生出血;儿童若有静脉曲张,由于活动相对较活泼,可能在玩耍等过程中因外力导致出血,且儿童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一些。例如,临床中经常遇到静脉曲张患者因不小心磕碰导致小腿出血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2.出血后的危害
大量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贫血等情况,对于慢性出血的患者,长期慢性失血会使身体各器官供氧等受到影响,尤其是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长期慢性出血导致贫血的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患者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溃疡形成及感染
1.溃疡形成
前面提到的皮肤营养障碍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溃疡,且溃疡经久不愈。溃疡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创面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硬化。不同性别患者溃疡发生后的愈合情况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因自身激素等因素对创面修复有一定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若合并静脉曲张,溃疡更容易感染且愈合更困难,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
2.感染风险
溃疡面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蜂窝织炎等感染性疾病。感染后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容易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有研究表明,静脉曲张性溃疡合并感染的患者,治疗周期会明显延长,且预后相对较差。
三、对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运动受限
1.不同人群表现
由于下肢不适,静脉曲张患者的运动能力会受到影响。年轻人可能原本有运动爱好,但因静脉曲张导致运动后下肢症状加重,从而减少运动;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减少,但也会因下肢酸胀、疼痛等影响日常的行走等活动,比如原本能轻松行走的距离会缩短。儿童若患有静脉曲张,可能会因下肢不适影响正常的奔跑、玩耍等活动,长期下来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的锻炼。
2.生活质量下降
运动受限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的自信心下降等情况。比如因下肢外观不佳(静脉曲张导致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影响美观),患者可能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等,长期如此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下肢外观,静脉曲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会影响穿着美观,如不敢穿短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