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张与肺气肿在概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肺不张是肺段或肺叶含气量减少,由多种因素致肺组织萎陷,表现多样,诊断靠X线、CT等,治疗针对病因;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等,有呼吸困难等表现,靠X线、CT、肺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戒烟、药物、氧疗等。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主要病因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接触、遗传因素(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等有关。病理上表现为肺泡过度充气,肺泡壁变薄、破裂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野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吸烟人群更易患肺气肿,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的职业人群发病风险也较高。
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的不同
肺不张:主要是肺组织的含气量减少,导致通气功能障碍,病变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可引起低氧血症等。其病理过程主要围绕肺组织的萎陷,影响局部肺的通气和血流比例,使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例如,支气管被痰液阻塞后,远端肺泡内气体被吸收,肺组织体积缩小,周围肺组织可能会出现代偿性膨胀,但整体肺的通气功能已受到明显影响。
肺气肿:主要是肺泡的结构破坏和过度膨胀,一方面,肺泡弹性减退,呼气时不能有效排出气体,导致残气量增加;另一方面,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流减少,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更为明显。长期肺气肿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因为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负荷加重。比如,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成分损伤肺泡壁,使肺泡不断融合成大泡,肺泡弹性丧失,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临床表现的区别
肺不张:症状轻重与肺不张的范围、发生速度等有关。小范围肺不张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大范围肺不张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发绀等表现,还可能伴有发热(若合并感染时)。儿童肺不张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情况,因为儿童呼吸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肺不张对其呼吸功能影响更明显。例如,因异物吸入导致的肺不张,起病较急,患儿会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气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在活动后出现,后期休息时也可出现。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痰或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老年人患肺气肿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比如,一些长期吸烟的老年人,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但未予以重视,病情逐渐进展,后期生活自理都受到影响。
诊断方法的差异
肺不张: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肺不张的部位、范围等,表现为相应部位肺组织密度增高,体积缩小。胸部CT检查对于肺不张的诊断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阻塞的部位、肺不张的细微结构改变等。例如,通过胸部CT可以明确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支气管阻塞导致的肺不张。对于儿童肺不张,还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异物等阻塞支气管的情况,同时可在支气管镜下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
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肺纹理稀疏等。胸部CT能更准确地评估肺气肿的程度,如通过测量肺密度、计算肺气肿的面积等指标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此外,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依据,可检测出气流受限的程度,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FVC)降低,以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RV/TLC)增加等,这些指标对于肺气肿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的判断都非常重要。
治疗原则的不同
肺不张: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支气管阻塞导致的肺不张,如因痰液阻塞,可通过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取出异物或清除痰液;如果是肿瘤阻塞支气管,则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如果是外部压迫导致的肺不张,如胸腔积液引起的,需要抽取胸腔积液来缓解压迫。对于儿童肺不张,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以非侵入性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多创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和呼吸支持等。
肺气肿: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首先要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来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对于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长期家庭氧疗对于改善肺气肿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一般建议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对于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肺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人患肺气肿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