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影像表现包括X线钡剂灌肠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超声检查。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结肠充盈缺损等征象,不同人群及病史对其有一定影响;CT平扫可见肠壁增厚肿块,增强扫描肿瘤多不均匀强化,不同人群及病史影响其判断;MRI的T1加权像肿瘤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多平面成像优势明显,不同人群及病史对其影像解读有作用;超声经腹可发现低回声肿块,腔内超声能清晰显示肠壁各层结构判断侵犯深度,不同人群及病史影响其成像及对病变的判断。
一、X线钡剂灌肠检查
影像特征:可发现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征象。对于较大的肿瘤,能显示出肠腔内的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局部肠管的不规则充盈缺损,病变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等。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癌的阳性检出率可达一定比例,能初步提示肠道内存在异常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X线钡剂灌肠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本身无本质差异,但对于老年人,可能因肠道蠕动较慢等因素影响钡剂分布,需要更仔细观察;男性和女性在结肠癌的发生上有一定差异,但影像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特点而非性别;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高,但影像上主要还是依据肿瘤的形态等表现来判断,生活方式主要通过影响结肠癌的发生概率间接影响影像表现的发现概率。
病史影响: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等的人群,在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时,需要与炎症性肠病等相鉴别,其影像表现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可能出现肠腔狭窄等,但结肠癌的病变多为局限性、不规则的,而炎症性肠病多为弥漫性等特点可帮助区分。
二、CT检查
影像特征:
平扫表现:可见肠壁增厚,形成肿块,肿块的密度一般与肠壁密度相近,呈等密度。可以测量肿块的大小、位置,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周围脂肪组织、邻近器官等。
增强扫描表现: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肠壁强化程度。通过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是否有转移等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发现肝脏等远处脏器是否有转移灶,转移灶多表现为环形强化等特点。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年龄较大的人群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导致的肠壁改变等干扰;男性和女性在结肠癌CT影像表现上无特异性差异;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高,CT检查时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其影像表现主要还是依据肿瘤的生长情况等。
病史影响:有结肠癌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在CT检查时要重点关注肠道情况,因为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结肠癌概率相对较高,CT检查能更精准地发现肠道内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与有其他肠道病史的情况相鉴别。
三、MRI检查
影像特征:
T1加权像:肿瘤组织呈等信号,与周围肠壁组织信号相近。
T2加权像:肿瘤组织多呈高信号,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肠壁深层以及周围组织情况有优势。另外,MRI可以多平面成像,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与肠道、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等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评估肿瘤是否侵犯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方面,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年龄因素主要影响肠道的生理状态,对于老年人群的肠道病变,MRI检查可以利用其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的优势更好地分析病变;性别对MRI影像表现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结肠癌发生来间接影响MRI检查时对病变的发现,在影像分析上主要依据肿瘤本身的信号等特点。
病史影响:有既往结肠癌治疗史等病史的人群,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治疗后肠道的改变情况,如是否有复发等,与治疗前的影像进行对比,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变化,病史对于解读MRI影像表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超声检查
影像特征:经腹超声检查时,对于肠腔内较大的肿块可发现肠壁增厚形成的低回声肿块,能初步探测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肠道准备不充分等情况可能影响观察效果。腔内超声检查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壁各层结构,对于判断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具有较高价值,能够明确肿瘤是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还是侵犯到肌层、外膜等,这对于结肠癌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肠道超声检查的特殊性,儿童肠道气体等干扰相对较多,可能影响成像效果;男性和女性在结肠癌超声影像表现上无本质区别;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结肠癌发生来影响超声检查时的病变发现,超声检查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的影像分析主要依据肿瘤的超声表现特点。
病史影响:有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肠道解剖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对病变的准确判断,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分析超声影像表现,比如术后肠道粘连等情况可能与肿瘤复发等表现相似,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