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由多种因素引起,有不同分类及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靠多项检查诊断,不同分级有不同处理及转归,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其病因包括HPV感染、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免疫功能等;诊断有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等;处理上CINⅠ级部分可自然消退,需定期随访或视情况处理,CINⅡ级多数需治疗,CINⅢ级需积极治疗;育龄女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老年女性等有不同筛查及监测要求。
一、定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宫颈上皮异常增生病变。
二、分类及病理表现
CIN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局限于上皮下1/3,细胞异型性轻,细胞核大、深染,染色质增多,核分裂象少,细胞极性存在。
CINⅡ级:即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异常增生累及上皮下1/3至2/3,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粗,核分裂象较多,细胞极性尚存。
CINⅢ级: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时上皮异常增生超过上皮下2/3,仅剩表层少量正常上皮,细胞异型性显著,细胞核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粗,核分裂象多,极性几乎消失;原位癌时上皮全层极性消失,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深染,染色质粗,核分裂象多,可见病理核分裂象。
三、发病相关因素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最主要的病因。例如,HPV16、18型等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癌变。
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过早性生活的女性,其宫颈处于相对稚嫩阶段,更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多性伴侣会增加感染HPV的机会;多孕多产会对宫颈造成机械性损伤等,从而影响宫颈的正常防御功能。
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对HPV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导致HPV持续感染,进而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HPV感染清除困难,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四、临床表现
多数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流血)等表现。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需要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五、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例如,TCT检查可以发现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型性等改变,是宫颈病变筛查的重要初筛手段。
HPV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若HPV检测结果为高危型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明确宫颈是否存在病变。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异常时,需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将宫颈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血管等变化,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并在阴道镜指导下进行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
六、处理及转归
CINⅠ级:约60%的CINⅠ级可自然消退,所以对于轻度不典型增生且细胞学检查为CINⅠ级的患者,若HPV阴性,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若HPV阳性,需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检。
CINⅡ级:有进展为CINⅢ级和浸润癌的可能,多数需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宫颈电环切术(LEEP)、宫颈冷刀锥切术等,通过切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CINⅢ级:需积极治疗,一般采用宫颈锥切术,如LEEP或冷刀锥切,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宫颈锥切术,无生育要求或合并其他手术指征的患者也可考虑子宫全切术等。宫颈上皮内瘤变若不及时治疗,部分可能进展为宫颈浸润癌,但经过规范的诊治,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
七、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高发人群,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等,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宫颈病变监测,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风险更高,且病变进展可能更快,需要加强随访和检查频率。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虽然性生活频率相对降低,但也不能忽视宫颈癌筛查。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可能逐渐下降,且老年女性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等情况,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