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有便血、脱出、疼痛等症状,与解剖、职业、饮食、排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视诊、指诊、镜检诊断,一般治疗、药物、手术治疗;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急慢性炎症,有疼痛、坠胀、瘙痒、便血等症状,因感染、解剖因素所致,可经指诊、镜检诊断,保守、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发生在齿线以上,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外痔发生在齿线以下,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肛窦位于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呈开口向上的隐窝状,易积存粪便而感染发炎。
二、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排便时滴血、射血。随着病情进展,痔核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若痔核脱出嵌顿,可引起疼痛、水肿、坏死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以致水肿、瘀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肛窦炎
疼痛:肛门部疼痛,可表现为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由于粪便刺激发炎的肛窦,可出现肛门内灼痛或刀割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会阴及骶尾部,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肛门坠胀感:患者常有肛门部下坠感,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
瘙痒:由于肛窦炎可导致肛腺分泌增加,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
便血:排便时擦伤肛门窦,可出现少量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
三、病因
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职业因素: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可使盆腔内血流缓慢,直肠静脉丛瘀血,从而诱发痔疮。
饮食因素: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物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直肠肛管黏膜充血,从而导致痔疮的发生。
排便因素:便秘或腹泻均是诱发痔疮的因素。便秘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干结,排出困难,排便时用力过度,可导致肛门直肠静脉丛压力增高,引发痔疮;腹泻时,肠道蠕动加快,频繁排便,也可刺激肛门直肠,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诱发痔疮。
肛窦炎
感染因素:大多因粪便损伤所致,如干硬粪便或异物擦伤肛窦,或排便时细菌侵入感染,引起肛窦及肛门腺发炎。
解剖因素:肛窦呈袋状,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而引起感染。
四、诊断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的痔核,痔核的大小、颜色、部位等。
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肿块、狭窄等情况,同时可触及内痔结节。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痔核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发现有无其他病变。
肛窦炎
肛门指诊:可摸到发炎的肛窦,有压痛,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肛乳头。
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窦、肛门瓣充血、水肿,肛窦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可见隐窝口有白色豆渣样物或小息肉样隆起。
五、治疗原则
痔疮
一般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如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为主,如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嵌顿性痔、外痔血栓形成保守治疗疼痛不缓解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窦炎
保守治疗:包括坐浴,可用温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口服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对肛窦的刺激。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肛窦炎反复发作,形成肛乳头肥大、肛瘘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窦切开术等。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痔疮和肛窦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表现。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患痔疮的风险相对较高;孕妇由于腹腔压力增大,容易诱发痔疮;有慢性便秘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痔疮和肛窦炎等。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痔疮时,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选择保守治疗,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痔疮或肛窦炎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