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发病于食管,早期有吞咽异物感等,中晚期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病因与饮食习惯等有关,检查靠胃镜等,治疗有手术等;慢性咽炎病变在咽部,吞咽困难不明显,有异物感等,病因与局部全身因素等有关,检查靠咽部等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等,不同人群表现及应对不同,需综合判断及时就医。
一、发病部位
食道癌:主要发生在食管部位,食管是连接咽部与胃的管道,食道癌好发于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部位,中段较为多见,其次为下段,上段较少。
慢性咽炎: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多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
二、症状表现
(一)吞咽相关症状
食道癌:早期可能仅有吞咽时异物感、哽噎感,中晚期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时吞咽固体食物困难,随后吞咽半流质、流质食物也困难,还可能伴有吞咽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胸背部等部位。例如,患者可能先是吃硬米饭时有卡顿感,逐渐发展到吃软食也难以下咽,还可能因食物梗阻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黏液样物或咽下的食物。
慢性咽炎:一般吞咽困难不明显,可有咽部异物感,总感觉咽部有东西堵着,但不影响吞咽食物,常表现为干咳,想清嗓,晨起时可能会有刺激性咳嗽,伴恶心,吐出少量黏痰。比如患者会频繁清嗓子,清晨起床后可能因咽部不适而咳嗽,吐出少量黏稠分泌物。
(二)其他全身症状
食道癌:中晚期患者由于进食困难,会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消耗症状,体重可明显下降,精神状态差。长期进食不足还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慢性咽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因咽部不适影响睡眠和进食,但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表现,不过部分患者可能因咽部慢性炎症刺激出现情绪上的些许波动,如因咽部不适而烦躁等,但一般不严重。
三、病因
(一)食道癌
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过烫、过硬、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长期饮用过热的茶水、吃腌制食品等,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有食道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食管慢性炎症:如巴雷特食管等慢性食管炎症,在长期慢性刺激下可能发生癌变。
吸烟饮酒:长期大量吸烟和饮酒会损伤食管黏膜,增加食道癌的发病几率。
慢性咽炎
局部因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如鼻涕倒流刺激咽部;扁桃体炎、牙龈炎等慢性炎症波及咽部;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职业因素刺激咽部。
全身因素:患有贫血、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炎症等全身性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咽部容易反复发炎。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用嗓,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诱发慢性咽炎。
四、检查方法
(一)食道癌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病变的形态、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食道癌的金标准。通过胃镜能清晰看到食管内肿瘤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食管钡餐造影:患者吞咽钡剂后进行X线检查,可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黏膜形态、充盈缺损等,有助于发现食管病变,但相对胃镜来说,准确性稍低,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胸部CT检查:可以了解食道癌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慢性咽炎
咽部检查: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咽部,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时可见黏液附着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因素引起慢性咽炎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贫血、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五、治疗原则
(一)食道癌
手术治疗:早期食道癌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首选手术切除,如根治性切除术等,切除病变的食管及周围淋巴结。
放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切除;也可在术后用于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可进行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
化疗:常用于中晚期食道癌的综合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通过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慢性咽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窦、扁桃体等部位的慢性炎症,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刺激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用嗓、规律作息等。
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清洁咽部;局部含片,如西瓜霜含片等,缓解咽部不适;对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方法。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食道癌或慢性咽炎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应对。例如,老年人群体身体机能下降,患食道癌时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治疗需更谨慎评估;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慢性咽炎可能有不同的发作特点;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患食道癌风险更高,需特别注意戒除相关不良习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患慢性咽炎时可能更易反复发作,要注重整体病情的管理。总之,对于食道癌和慢性咽炎的区别要从多方面综合判断,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检查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