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外源性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支原体等)和内源性病原体(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如人工流产、刮宫、输卵管通液术等)易因破坏黏膜屏障引发感染,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经期性生活)可致病原体上行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累及附件),还有年龄(年轻女性性活跃等、中老年女性抵抗力下降等)、生活方式(久坐、过度劳累)、既往病史(有盆腔炎或宫腔手术史)等因素也会影响附件炎的发生。
一、病原体感染
(一)外源性病原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在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在15-24岁的女性,若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容易通过性接触感染此类病原体,进而引发附件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因附件炎就诊的年轻女性中,相当一部分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多个性伴侣。
2.其他外源性病原体:如支原体等,也可能经性接触等途径侵入生殖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除,可上行感染至附件部位,引起炎症。
(二)内源性病原体
1.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菌群可能趁机上行感染。例如,女性在经期、产后或流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阴道内的菌群容易失调,从而增加了内源性病原体感染附件的风险。
二、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一)宫腔内手术的种类及感染风险
1.人工流产术:在进行人工流产时,手术器械需要通过阴道、宫颈进入宫腔,这一过程可能会破坏生殖道的黏膜屏障,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途径。如果手术环境不达标、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后个人卫生不佳,都容易引发感染,进而波及附件。一般来说,人工流产术后发生附件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术后短时间内(如1-2周内)。
2.刮宫术:刮宫术对宫腔的操作更为直接,对子宫内膜的损伤相对较大,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刮宫术后附件炎的发生率比人工流产术略高一些,这与刮宫术对宫腔内膜的破坏程度更严重有关。
3.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这些操作也是通过宫腔进行的,同样可能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使病原体有机会侵入并上行感染附件。
三、经期卫生不良
(一)经期卫生的具体影响因素
1.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容易导致病原体滋生,并通过宫颈口上行感染至附件。例如,一些质量较差的卫生巾可能透气性不好,局部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了感染风险。
2.经期性生活:经期性生活是导致附件炎的一个重要诱因。在经期,女性的生殖系统抵抗力下降,性生活时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阴道,并进而上行感染到附件。据统计,有经期性生活史的女性患附件炎的几率明显高于没有经期性生活史的女性。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一)阑尾炎的影响
1.阑尾炎与附件炎的关系:阑尾与女性的附件位置较为接近,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附件,引起附件炎。例如,阑尾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逐渐扩散,可累及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附件器官,导致附件发生炎症反应。
五、身体素质与附件炎的关系
(一)年龄因素
1.年轻女性:如前文所述,15-24岁的年轻女性性活跃,且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附件炎的几率较高。此外,年轻女性可能在生活方式上不够注意,如经期卫生、性生活卫生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2.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机体抵抗力逐渐下降,生殖系统的防御功能也有所减弱,同时可能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老年女性患附件炎的几率相对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的糖原含量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生长繁殖,容易引发生殖道感染,进而可能波及附件。
(二)生活方式因素
1.久坐:长时间久坐会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尤其是对于一些办公室女性,长期保持坐姿,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容易使病原体在盆腔内滋生,增加附件炎的发生风险。
2.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身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从而容易引发附件炎等妇科炎症。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的女性,由于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患附件炎的几率比正常女性要高。
(三)既往病史因素
1.有盆腔炎病史:如果女性既往有过盆腔炎病史,那么再次发生附件炎的可能性会增加。因为盆腔炎发作时,炎症已经对盆腔内的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局部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病原体更容易再次侵袭附件部位。
2.有宫腔手术史:除了前文提到的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手术史外,其他如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手术史也可能增加附件炎的发生风险。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放置在宫腔内,可能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同时如果术后卫生护理不当,更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并波及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