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常见卵泡和黄体囊肿,多与内分泌有关,可观察;后者包括多种,成因各异,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妇科检查、超声、肿瘤标志物等诊断,生理性可观察,病理性大、疑恶或持续存需手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规范检查治疗来管理。
一、附件囊肿的定义
附件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附件通常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附件囊肿就是发生在输卵管或卵巢的囊性肿物。
二、附件囊肿的类型及成因
(一)生理性附件囊肿
1.类型:常见于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
2.成因
卵泡囊肿: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成熟后排卵,若卵泡不破裂或持续增长,就会形成卵泡囊肿。一般与女性的内分泌状态有关,正常的内分泌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生理性卵泡囊肿发生风险。
黄体囊肿:在排卵后,黄体形成过程中,如果黄体血肿液化就会形成黄体囊肿。正常月经周期中都会有黄体形成过程,一般可自行消退,但如果黄体囊肿较大,可能因外力作用(如剧烈运动等)导致破裂出血。
(二)病理性附件囊肿
1.类型: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
2.成因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经血逆流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形成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长期的炎症刺激等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例如患有盆腔炎症的女性,炎症长期刺激卵巢上皮,可能增加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的发生几率。
三、附件囊肿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很多附件囊肿较小的时候没有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二)有症状情况
1.腹部不适:囊肿较大时可能会感到下腹部坠胀、隐痛。如果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在月经期间疼痛加剧。
2.月经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改变,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情况。例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起月经紊乱。
3.压迫症状:巨大的附件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症状。
四、附件囊肿的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附件区的肿块,但对于较小的囊肿可能触及不明显。
(二)超声检查
超声是诊断附件囊肿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通过超声可以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囊肿,一般生理性囊肿在月经干净后可能缩小或消失,而病理性囊肿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于怀疑为病理性囊肿的情况,可能会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如果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需要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但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
五、附件囊肿的治疗
(一)生理性附件囊肿的处理
生理性附件囊肿通常可以先观察,一般在1-2个月经周期后复查超声,如果囊肿消失,则无需特殊处理。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生理性囊肿一般不影响受孕,但如果囊肿较大,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影响排卵等情况。
(二)病理性附件囊肿的处理
1.手术治疗:如果囊肿较大(一般直径大于5cm)、怀疑为恶性、或持续存在的病理性囊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多采取卵巢囊肿剥除术,尽量保留卵巢功能;而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能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2.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附件囊肿,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药物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不适宜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附件囊肿可能与内分泌尚未完全稳定有关。如果发现附件囊肿,需要密切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还在发育中,对于生理性囊肿可先观察,病理性囊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对未来生育功能的影响。
(二)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如果有生育需求,在处理附件囊肿时要优先考虑保留生育功能。对于有怀孕计划的女性,发现附件囊肿后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囊肿对受孕的影响以及孕期囊肿可能出现的变化等情况。如果需要手术,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附件囊肿需要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由于这个时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对于附件囊肿的处理更倾向于积极评估,必要时尽早手术,以排除恶性肿瘤的风险。
总之,附件囊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不同类型的附件囊肿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可以较好地管理该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