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血管压迫、神经脱髓鞘有关,继发性由肿瘤、血管畸形、炎症等引起,有特定疼痛部位、性质、触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有药物、非药物及手术等方法,不同年龄段需个体化评估处理。
发病原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学说:目前普遍认可的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常见的是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压迫三叉神经感觉根,血管的搏动性压迫使得神经纤维之间发生“短路”,从而导致异常神经冲动发放,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压迫神经的可能性增加。
神经脱髓鞘:三叉神经感觉根或半月节受到病理性刺激后,神经纤维的髓鞘发生脱失,使得相邻的轴突之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转化为疼痛冲动,传至中枢,而中枢又将其误认为是痛觉冲动,从而引起疼痛发作。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肿瘤:如桥小脑角区的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肿瘤,可直接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疼痛。这类患者除了面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面部麻木、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常见于中青年人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血管畸形:颅内的血管畸形可影响三叉神经的正常血供及神经传导,进而引发疼痛,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与血管畸形的形成原因有关,如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
炎症:三叉神经附近的炎症性病变,如鼻窦炎、牙龈炎等,炎症刺激可波及三叉神经,导致疼痛,各年龄段都可能因相应部位的炎症而引发,例如儿童可能因乳牙牙龈炎,成年人可能因鼻窦炎等引发。
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多为一侧面部,以右侧多见,疼痛常起始于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随后逐渐扩散。比如先从眼支开始疼痛,然后波及上颌支等。
疼痛性质:为剧烈的针刺样、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1-2分钟不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感到面部如电击般的剧痛,持续几秒后突然缓解。
触发因素:有明显的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颊部和舌等处,轻触这些触发点即可诱发疼痛发作,患者为了避免疼痛发作,可能会避免说话、进食、洗脸等动作,这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段人群触发点位置可能因面部结构差异有一定不同,但触发因素本质相似。
伴随症状:发作时可能伴有面部肌肉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哭闹不安,成年人可能因长期疼痛导致情绪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疼痛的发作情况,包括疼痛开始的年龄、疼痛的部位、性质、触发因素、发作频率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了解是否有面部外伤史、感染史等;成年人则要询问既往是否有肿瘤、血管疾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进行面部扳机点的查找等。儿童体格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成年人检查则按常规进行。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有助于发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如肿瘤、血管畸形等。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可进行,但儿童要注意辐射防护,可优先选择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如磁共振成像,不过有时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电生理检查: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等检查,可帮助评估三叉神经的功能状态,但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考虑其神经系统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和方法。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对70%-80%的患者有效,但可能有嗜睡、头晕、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卡马西平需谨慎,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反应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奥卡西平:不良反应相对卡马西平较少,耐受性较好,儿童也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但同样需要关注其用药后的反应。
非药物治疗
封闭治疗:采用无水酒精或甘油等药物注射到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节处,使神经纤维变性,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达到止痛目的。但可能会引起面部感觉缺失等不良反应,儿童一般不优先选择封闭治疗,成年人也需权衡利弊。
射频热凝治疗:通过射频电流加热三叉神经节,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阻断痛觉传导。对于适合的患者可采用,但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采用该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术方法,通过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与神经分离,并垫开,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且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各年龄段患者根据病情评估后可考虑,但儿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以达到止痛目的,但会导致面部感觉丧失等并发症,现在应用相对较少。
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于准确认识和处理该疾病至关重要,在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时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