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是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癌前病变,有异常细胞形态等病理特征,常见于子宫颈、乳腺、食管、膀胱等部位,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和密切观察随访等方法,预后通常较好,早期发现并恰当治疗治愈率高,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致预后变差
一、原位癌的定义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的癌前病变。它是一种早期的癌症状态,此时癌细胞还没有发生转移等侵袭性的行为。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子宫颈上皮内,没有突破基底膜侵犯到更深层的组织。
二、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1.细胞形态
原位癌的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以乳腺导管原位癌为例,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多样,细胞核有明显的异型性。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这些细胞的基因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与正常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涉及到一些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异常。
2.病变范围
原位癌病变范围相对局限,通常是一个局部的上皮层内的病变区域。比如食管原位癌,病变往往局限于食管黏膜的某一段上皮内,范围一般不会广泛扩散到周围大面积的组织。
三、原位癌的常见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1.常见发病部位
子宫颈:是原位癌较为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HPV感染的风险,从而提高子宫颈原位癌的发病几率。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一般在性活跃期女性中发病相对较多。
乳腺: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是乳腺常见的原位癌类型。长期的雌激素水平异常、家族遗传因素等与乳腺原位癌的发生有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也可能增加乳腺原位癌的发病风险。
食管: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过热过硬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食管慢性炎症等病史,都可能增加食管原位癌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食管原位癌,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且长期的不良刺激更容易导致细胞发生恶变。
膀胱: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如苯胺类染料)、吸烟等因素有关。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膀胱原位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不同性别中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职业暴露等因素相关。
2.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基因层面,一些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失活以及原癌基因的激活是原位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例如,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在多种原位癌中都较为常见,如肺癌、乳腺癌等原位癌中常可检测到p53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的生长调控失衡,进而引发原位癌。
四、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乳腺原位癌的筛查有一定价值。可以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可疑的微小钙化等病变征象,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原位癌的可能。例如,乳腺导管原位癌有时可表现为簇状分布的微小钙化灶。
宫颈TCT检查(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能够发现宫颈上皮内是否有异常细胞,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原位癌。如果TCT检查发现有不典型鳞状细胞等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食管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发现食管黏膜上是否有可疑的病变区域,如局部的糜烂、斑块等,并且可以在可疑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诊断食管原位癌的重要手段。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者通过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然后进行显微镜下的病理检查。在病理切片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从而明确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例如,对于膀胱病变,通过膀胱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可以准确判断是否为膀胱原位癌以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等情况。
五、原位癌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子宫颈原位癌,可采用宫颈锥切术等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的宫颈组织;乳腺原位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变部位。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地清除病灶,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
密切观察随访: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原位癌,如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者某些低度恶性的原位癌,可采取密切观察随访的策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乳腺原位癌患者定期进行乳腺超声、X线等检查,监测病变的变化情况。如果病变没有进展或出现恶变倾向,再考虑进一步的治疗。
2.预后
原位癌的预后通常较好。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恰当的治疗,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都比较理想;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经过手术等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对生存时间的影响较小。但如果延误治疗,原位癌可能会发展为浸润性癌,预后则会变差。不同部位的原位癌预后也有一定差异,总体来说,原位癌因为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有效的治疗干预,大多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