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因有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年龄因素。多数无症状,有肠道刺激症状、便血等表现。通过结肠镜、钡剂灌肠、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EMR、ESD)和手术治疗。可通过调整饮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预防。
一、结肠息肉的定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从病理性质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二、结肠息肉的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使得结肠内易形成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癌变几率极高。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容易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时,结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就可能导致息肉生成。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机会增加,容易引发结肠息肉。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和加工肉类的人群,结肠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过程,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息肉形成。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结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结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三、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1.多数无症状:很多结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肠道刺激症状: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例如,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如果息肉影响肠道的正常排空,还可能引起便秘。
3.便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症状,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位置较低且表面糜烂,可能会出现较多量的便血,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例如,直肠部位的息肉,由于距离肛门较近,容易因粪便摩擦等导致出血,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
四、结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清晰地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在结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例如,对于怀疑有结肠息肉的患者,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它能直观地呈现肠道内的病变情况。
2.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充盈缺损,从而提示可能存在息肉,但钡剂灌肠检查的准确性相对结肠镜检查要低,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3.病理检查:对结肠镜下取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区分息肉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以及肿瘤性息肉的具体病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是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还是混合型腺瘤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非常重要。
五、结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结肠镜应用高频电刀将息肉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腺瘤性息肉,多可通过高频电切术完整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无蒂或广基较小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息肉,可采用ESD技术,将息肉完整剥离切除,这种方法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由于结肠内息肉数量众多,往往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六、结肠息肉的预防
1.调整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高油、高糖及加工肉类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预防息肉形成。
2.戒烟限酒:戒烟可减少烟草对肠道黏膜的损害,限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对肠道的刺激。
3.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并及时处理。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结肠息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检查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
4.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应积极规范治疗,控制炎症,减少炎症对肠道黏膜的刺激,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肠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