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的症状表现包括呼吸系统的咳嗽、咳痰、气短及全身的乏力、胸痛等;需回顾职业暴露史,如矿山开采、建筑行业、化工行业等工种及长期粉尘接触时长;医学检查有胸部X线可初步筛查、胸部CT更清晰显示病变、肺功能检查可发现指标异常及评估病情进展;诊断需遵循国家相关标准,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
一、症状表现方面
1.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早期尘肺患者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由于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等情况,咳嗽会逐渐加重。一般为少量黏液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咳嗽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肺功能相对较弱,咳嗽可能更费力,而年轻患者咳嗽相对更有力些。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人群如果出现较频繁的咳嗽且持续不缓解,需警惕尘肺。
咳痰:咳痰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等刺激的一种清除反应。部分患者咳痰量不多,但如果合并肺部感染,痰液会明显增多,质地也会发生变化。
气短:是尘肺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且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在从事轻体力劳动时就可能出现气短,随着病情发展,在休息时也可能感到气短。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出现气短时更应关注是否与尘肺相关,因为本身肺功能基础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被尘肺影响出现气短症状。
2.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加上尘肺的影响,乏力感可能更明显;年轻患者如果长期接触粉尘,也可能因肺部功能逐渐受损出现乏力情况。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胸痛的发生可能与肺部组织的病变、胸膜受刺激等因素有关。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既往肺部基础疾病的人,发生胸痛时更需鉴别是否与尘肺相关。
二、职业暴露史回顾
1.粉尘接触工种
矿山开采:如煤矿开采、金属矿开采等工种,工人在开采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粉尘,包括煤尘、金属粉尘等。男性从事矿山开采工作的人群相对较多,这类人群患尘肺的风险较高,因为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粉尘容易被吸入肺部。
建筑行业:像石材加工、开凿等工作,石材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建筑工人长期接触这些粉尘,也是尘肺的高发人群之一。不同年龄的建筑工人,年轻的建筑工人如果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由于肺部还在发育或功能未完全稳定,更容易受到粉尘的损害。
化工行业:一些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类粉尘,从事化工生产的工人接触相应粉尘后,也有患尘肺的可能。
2.粉尘接触时长: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人群,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患尘肺的几率越大。例如,从事粉尘作业超过10年的人群,相比接触粉尘时间较短的人,肺部积累的粉尘量更多,发生尘肺的可能性更高。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但从事粉尘作业的多为体力劳动者),只要接触粉尘时间长,都需要重点关注尘肺问题。
三、医学检查方面
1.胸部X线检查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是筛查尘肺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期尘肺在胸部X线上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等非特异性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阴影,如类圆形小阴影,其大小、数量和分布等会随着尘肺的分期而变化。不同年龄的患者,胸部X线表现可能因肺部组织的特性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肺部组织弹性等不如年轻患者,可能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与年轻患者有差异,但主要还是依据小阴影等典型表现来判断。
检查意义: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初步发现肺部是否存在与尘肺相关的病变,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2.胸部CT检查
更清晰的显示:胸部CT检查相比胸部X线更能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尘肺的诊断以及尘肺分期等有更准确的判断。它可以发现胸部X线可能遗漏的小病灶等。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胸部CT表现差异不大,但能更精准地观察肺部组织受粉尘影响的具体情况。
辅助诊断价值: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尘肺的严重程度,比如判断肺内结节的分布范围、大小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3.肺功能检查
指标变化:尘肺患者肺功能检查会出现异常,常见的指标如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会下降,肺弥散功能也会降低。不同年龄的患者,肺功能的基础值不同,所以在判断肺功能异常程度时需要结合年龄等因素。例如,年轻患者肺功能基础较好,当出现FEV等指标下降时,相对老年患者可能下降幅度在相同尘肺程度下会更明显些,但总体都是肺功能受损的表现。
评估病情进展: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可以动态评估尘肺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了解患者肺部功能的变化以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遵循
1.国家相关诊断标准:尘肺的诊断需要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如《尘肺病诊断标准》等。诊断时要综合考虑职业暴露史、临床表现以及医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有长期粉尘接触史的人群,出现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和医学检查异常,并且排除其他类似肺部疾病后,才能诊断为尘肺。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在遵循诊断标准时,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诊断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以保障患者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后续合理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