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是支气管壁因多种原因发生慢性炎症致结构破坏、扩张的病理状态,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可通过胸部X线、HRCT、痰液及血液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改善气道清除痰液、治疗基础疾病,需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有害因素来预防,要依不同年龄人群特点采取相应应对策略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预后。
一、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是指支气管壁因各种原因发生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结构破坏、变形和持久扩张的病理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遭到破坏,引起支气管变形、持久扩张。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如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反复感染)、先天性发育缺陷和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例如,儿童时期严重的百日咳、麻疹等感染性疾病,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引发后续的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对于有明确感染病史的儿童,更需密切关注支气管状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后易迁延不愈导致支气管结构受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咳嗽、咳痰:多数患者有慢性咳嗽、大量脓痰,痰量与体位改变有关,如晨起及晚间卧床时咳嗽、咳痰量增多。例如,部分患者每日痰量可达数百毫升,痰液多呈黄绿色脓样,若合并厌氧菌感染,可伴有臭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反复的呼吸道不适、咳嗽,家长需留意孩子的咳痰情况。
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咯血,程度不等,可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咯血的发生与支气管黏膜下血管破裂有关。对于有咯血症状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观察咯血的量和颜色等变化,因为大量咯血可能导致窒息等严重后果。
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这是由于支气管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儿童中,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如跑跳后气促明显等情况。
2.体征方面
肺部啰音:肺部可闻及固定而持久的湿啰音,部分患者可伴有哮鸣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体征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肺部听诊可能需要更仔细的操作和判断,因为儿童的胸廓、肺部组织等与成人有差异。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支气管扩张部位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有时可见卷发状阴影。对于儿童患者,胸部X线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诊断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时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胸部高分辨CT(HR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表现为支气管呈柱状、囊状或曲张状扩张等。HRCT对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信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HRCT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实验室检查
痰液检查:可发现有大量脓细胞,若合并感染,痰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例如,通过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就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在儿童中进行痰培养时需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对于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患者,可能会有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异常。
四、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在儿童治疗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肾脏等有损害的药物。
2.改善气道清除痰液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进行引流,促进痰液排出。例如,病变位于肺上叶,可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位于肺下叶背段,可取俯卧位,双腿抬高。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正确为孩子进行体位引流,要注意操作的力度和姿势,避免造成孩子不适或损伤。
祛痰药物: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儿童使用祛痰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制剂形式,如糖浆等,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3.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由免疫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需要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如免疫球蛋白缺乏的患者,可考虑补充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措施。
五、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期及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儿童时期是疫苗接种的重要阶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从而减少因感染导致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的可能性。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2.避免接触有害因素
戒烟,对于有吸烟史的成人患者,戒烟是预防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进一步加重的重要措施。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接触二手烟等有害气体,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等。
总之,支气管扩张炎性改变需要综合诊断和治疗,同时注重预防措施,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不良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