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是指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致静脉迂曲、扩张,常见下肢等部位,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有典型表现,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运动锻炼、体位改变、控制体重)和压力治疗。治疗有手术和微创治疗。妊娠期女性、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静脉曲张的定义与类型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常见的有下肢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等,其中以下肢静脉曲张最为多见。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多与静脉壁结构缺陷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关;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二、下肢静脉曲张的表现与相关因素
1.典型表现: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状或团块状,可伴有下肢沉重、乏力感,尤其在长时间站立后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踝部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样变甚至溃疡形成等。
2.与年龄性别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压力改变有关。
3.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由于下肢静脉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更容易引发静脉曲张;久坐少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静脉回流不畅,也增加了患病风险;肥胖人群因体重较大,下肢静脉承受的压力更高,患病几率也相对较高。
4.与病史关系: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后期发生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增加;有静脉壁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病史的人,原发性静脉曲张的发病风险也会增高。
三、静脉曲张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下肢静脉的外观,检查静脉有无曲张、迂曲,触摸浅静脉的质地、弹性等,还会进行Trendelenburg试验、Perthes试验等,Trendelenburg试验可初步判断大隐静脉瓣膜功能,Perthes试验用于检测深静脉是否通畅。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能清晰显示静脉的结构、血流情况,明确有无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状态以及深静脉是否通畅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会进行静脉造影等检查。
四、静脉曲张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散步可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30分钟左右,速度以稍快于正常步行为宜;游泳时下肢在水中的运动能有效借助水的浮力减轻静脉压力,促进血液回流。
体位改变: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改变体位,如站立一段时间后可适当坐下休息并活动下肢,坐着时可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例如可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使下肢呈轻度屈曲抬高状态。
控制体重:对于肥胖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负担。合理饮食需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运动则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逐步增加运动量。
2.压力治疗:使用医用弹力袜是常见的压力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压力等级的弹力袜,一般从踝部到大腿根部施加压力,能帮助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穿着时要注意正确的穿戴方法,每天早上起床前穿戴好弹力袜,晚上睡觉前取下。对于妊娠期发生的静脉曲张,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弹力袜进行压力治疗,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和压力级别,以确保安全有效。
五、静脉曲张的治疗选择
1.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经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通过手术结扎病变的静脉主干并剥脱曲张的静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患者的全身状况、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等。
2.微创治疗:近年来,一些微创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静脉曲张的治疗,如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等。这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激光或射频能量使曲张的静脉闭合,达到消除静脉曲张的效果,适用于适合的患者群体,但同样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容易发生静脉曲张,且产后可能加重。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可选择合适的医用弹力袜进行压力支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产品,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静脉曲张相对少见,多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如果发现儿童有静脉曲张表现,应及时就医,详细评估病情。一般来说,儿童静脉曲张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适当的运动指导、体位调整等,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根据具体情况再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处理静脉曲张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非药物干预仍是基础,如能耐受手术,可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考虑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