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常见肛肠疾病,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由解剖、遗传、职业、局部刺激饮食、妊娠分娩等因素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治疗、局部用药、注射、物理、手术等方法,预防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调整饮食、避免久坐久立、积极治相关病、孕妇特殊预防,不同人群患痔情况及防治需考虑差异,治疗遵循证医学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谨慎选方案。
一、定义与分类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
二、病因
1.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痔疮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痔疮的易感性。
3.职业因素: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职业,因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5.妊娠与分娩:妊娠妇女,胎儿压迫盆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肛门直肠部血管扩张,同时由于体内孕激素含量上升,造成水钠潴留,血管扩张而诱发痔疮。
三、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未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内痔无疼痛,部分患者可伴发排便困难。内痔的分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后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
2.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皮赘)及炎性外痔也常见。
3.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块在肛周呈梅花状时,称为环状痔。脱出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以致水肿、瘀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为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四、诊断
1.肛门视诊:用双手将肛门向两侧牵开,除一期内痔外,其他3期内痔多可在肛门视诊下见到。对有脱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可清楚地看到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
2.直肠指诊: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3.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数目、大小和部位。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的初期。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防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睡前温热水(可含高锰酸钾)坐浴等。
局部用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药物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多数含有中药成分。
注射疗法:对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效果较好。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从而压闭曲张的静脉;1个月后可重复治疗,避免将硬化剂注入黏膜层造成坏死。
物理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直流电疗法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微波热凝疗法、红外线凝固治疗,较少用。
手术治疗: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血栓外痔剥离术等。
2.预防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久坐马桶,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
调整饮食结构: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适量饮水,保持肠道湿润。
避免久坐久立: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驾驶等人群,要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肛门部的压力。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便秘、腹泻、慢性咳嗽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腹压,诱发痔疮,应及时治疗。
孕妇的特殊预防:妊娠期间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加强肛周肌肉锻炼,如进行提肛运动等,以增强肛周组织的支持能力。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痔疮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患痔疮的几率相对较高;孕妇由于生理变化,更容易出现痔疮;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也较易发生痔疮。在预防和治疗痔疮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儿童,一般较少患痔疮,但如果有不良排便习惯等情况也需要加以纠正。在治疗痔疮时,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患者舒适度为首要考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