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环境、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全身症状等表现,检查有结肠镜、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方法,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由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诱发,有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等表现,检查有肛门视诊、直肠指诊,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人群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结肠癌: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环境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黏膜,长期炎症状态下细胞易发生恶变)等,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逐渐发生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等,使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发病主要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可诱发,导致肛管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曲张形成痔核。
二、临床表现
结肠癌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表面可带血、黏液等。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大便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增大占据肠腔空间,使肠腔狭窄所致。
腹痛: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浸润周围组织或发生肠梗阻时,可出现剧烈腹痛。
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按压可有疼痛感,部分患者可自己摸到腹部肿块。
肠梗阻症状:多为中晚期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是由于肿瘤生长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全身症状:可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水肿等肝转移及恶病质表现。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结肠癌相对少见,但也可出现类似表现,需引起重视。
痔疮
便血:便血特点是排便时滴血或便后纸上带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相混,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
痔核脱出:Ⅱ度以上的内痔或混合痔可出现痔核脱出,初期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疼痛:单纯内痔一般无疼痛,当内痔或混合痔出现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如外痔发生血栓形成时,患者会感到肛门剧烈疼痛,坐立不安。
瘙痒:由于痔核脱出时常伴有黏液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瘙痒不适,甚至出现湿疹。不同性别痔疮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等因素,更容易诱发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久站、便秘的人群痔疮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检查方法
结肠癌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例如通过结肠镜能清晰看到结肠内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肝转移等,对于评估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的局部侵犯情况显示优于CT,可更清晰地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的诊断、监测复发等有一定辅助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结肠癌,如CEA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可有升高,但在其他肠道疾病或非肠道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痔核脱出、痔核的大小及形态等情况,例如能看到外痔的具体表现,如是否有血栓形成、皮肤是否有炎症等。
直肠指诊: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内痔、了解肛管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虽然痔疮通过直肠指诊一般不能直接看到,但对于排除直肠下段的其他病变很有必要。
四、治疗原则
结肠癌
手术治疗:是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等,早期结肠癌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结肠癌的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局部复发的姑息性放疗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身体状况来选择治疗方案;儿童结肠癌相对罕见,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痔疮
一般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如Ⅲ度、Ⅳ度内痔,混合痔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外剥内扎术等。不同人群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有差异,妊娠女性痔疮手术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