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结肠癌是结肠左半部分的恶性肿瘤,病因与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疾病有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等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等,诊断靠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养成习惯、定期筛查、积极治肠道病预防。
一、定义
降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是指发生在结肠左半部分(降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降结肠位于结肠的左侧部分,从脾曲开始向下延伸至乙状结肠移行部。
二、病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经肠道细菌作用后转化为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例如一些长期以肉类为主食,蔬菜摄入极少的人群,患降结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吸烟与饮酒:吸烟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可经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损伤肠黏膜细胞;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肠道代谢,增加肠道癌变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降结肠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2.遗传因素:约20%-30%的结肠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肠道内会大量长出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降结肠癌,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中多人患结肠癌的病史。
3.肠道疾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状态,细胞不断增殖,增加了基因突变和癌变的概率,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降结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三、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变细,还可能伴有黏液便、脓血便等,由于肿瘤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例如有的患者会突然出现大便次数从每天1-2次增加到每天4-5次,且粪便中带有暗红色血液和黏液。
2.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初期疼痛不剧烈且位置不固定,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堵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腹部绞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例如降结肠部位的肿瘤可能导致左下腹持续隐痛或胀痛。
3.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例如有的患者自己可在左下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但此时往往病情已处于中晚期。
4.肠梗阻症状:肿瘤晚期可出现肠梗阻表现,如腹胀、腹痛加剧、停止排气排便等,这是由于肿瘤堵塞肠腔,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例如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会出现严重腹胀,呕吐物为带有粪臭味的内容物。
四、诊断方法
1.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初筛方法,多次检查粪便隐血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例如连续3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肠道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降结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能清晰看到降结肠内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例如发现降结肠黏膜有菜花样新生物,即可通过活检确诊为降结肠癌。
3.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血管、淋巴结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对于盆腔等部位的肿瘤情况显示更清晰,可辅助诊断和分期。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降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和区域淋巴结),对于早期降结肠癌,可行局部切除手术,保留部分肠道功能;中晚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左半结肠切除术等较大范围的肠道切除手术。
2.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联合方案。
3.放疗:对于局部晚期的降结肠癌患者,可采用放疗来缩小肿瘤,缓解症状,如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机会;术后放疗用于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但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
六、预后
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有关。早期降结肠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总体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降结肠癌预后的关键,例如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70%以上,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30%。
七、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结构: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0-500克蔬菜,200克左右水果,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降低结肠癌发生风险。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毒素,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3.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如有结肠癌家族史、肠道息肉病史等)筛查年龄应提前,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例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4.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癌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