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按病因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血运情况分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其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和解除梗阻(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表现处理有别,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分类
1.按病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等。例如,肠道肿瘤会占据肠腔空间,导致肠内容物通行受阻;肠粘连可能是因腹部手术、炎症等引起,肠管之间相互粘连、扭曲,影响肠道通畅。
动力性肠梗阻:又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麻痹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痉挛性肠梗阻较少见,可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引起肠壁肌肉强烈痉挛,导致肠腔闭塞,引起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肠系膜血管容易发生栓塞或血栓形成,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和蠕动功能。
2.按肠壁血运情况分类
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此类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保守治疗措施缓解。
绞窄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或肠壁小血管受压、血管腔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进而可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凶险,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否则可危及生命。例如,肠扭转时,扭转的肠袢压迫肠系膜血管,导致肠管缺血坏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脐周,发作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患者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绞窄性肠梗阻腹痛持续剧烈且频繁,可出现腰背部牵涉痛。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为持续性胀痛或不适。
呕吐: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以后随着梗阻部位的高低不同,呕吐情况有所差异。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若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提示肠管有绞窄。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显著,可遍及全腹。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残留的粪便和气体,仍可少量排气排便,不能因此而排除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黏液样便。
2.体征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时单纯性肠梗阻腹部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袢包块。听诊时,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全身体征:早期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少等。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
三、诊断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腹部外伤史、肠道疾病史等,结合患者出现的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初步考虑肠梗阻的可能。
2.体格检查:通过腹部视诊、触诊、听诊等,发现肠型、蠕动波、压痛、反跳痛及肠鸣音变化等体征,辅助诊断。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空肠梗阻时可见“鱼肋骨刺”状的环形皱襞;回肠梗阻时气液平面较多;结肠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的结肠扩张,可见结肠袋形。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外病变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原因,如发现肠道肿瘤、肠套叠等病变。
四、治疗原则
1.基础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减少毒素吸收。
2.解除梗阻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等。通过上述基础治疗措施,部分患者的肠梗阻可得到缓解。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肠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因素来选择,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生肠梗阻时,表现和处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肠梗阻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较快,应更加密切观察;女性患者若有妇科疾病史,需考虑是否因妇科疾病引起肠梗阻;长期便秘、有腹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发生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肠梗阻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肠梗阻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